岘山亭记

宋代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白话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低矮,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的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时晋与吴以武力相争,常常要倚仗荆州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最终平定东吴而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长江、汉水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这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十分悲伤。然而他唯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只知道山峦沟壑会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有如此过度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做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座亭子,世人传说是羊叔子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废屡兴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了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破旧,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子,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又扩大了亭子的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 。史君闻名于天下,在他为官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在他的治理下生活安定,乐于跟从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无法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托付我写亭记。

我知道史君敬慕羊叔子的风范,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如此,那么史君在襄地官做得怎么样,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那岘山周围山川的秀丽风光,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在空旷的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让诗人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的诗文,适合他们观览时有所心得体会。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废屡兴,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自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作此记。

词句注释

  1. 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市南,临汉水。其山本是一座无名小山,因与晋代大将羊祜和杜预有关而闻名于世。
  2. 临:靠近。
  3. 汉上:汉水之上。
  4. 隐然:高耸的样子。
  5. 特著:最显著。
  6. 荆州:治所在今湖北襄阳。
  7. 以:因为。
  8. 其人:指羊祜、杜预。
  9. 羊祜叔子: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晋武帝时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羊祜在襄阳开屯田,储军备,筹划灭吴,后又入朝陈伐吴之计,举杜预自代。杜预元凯: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羊祜死后,继任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平定东吴。
  10. 风流余韵:留下的遗迹。
  11. 蔼然:光泽油润的样子。
  12. 被:广布。
  13. 盖元凯以其功:杜预领兵伐吴,平吴,功劳最大,被封当阳县侯。
  14. 仁:仁爱。
  15. 汲汲:急切的样子。
  16. 属:下属,指邹润甫等人。
  17. 兹:这。
  18.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
  19. 光禄卿:光禄寺的主管长官,掌朝廷祭祀朝会等事务。
  20. 后轩:指岘山亭后面的阁子。
  21. 所至有声:所到之处都有政绩,留有好的声望。
  22. “因以”二句:所以把史中辉光禄卿的官职起名新修的后轩为光禄堂。
  23. 乃来以记属于余:就来嘱托我写一篇记。属,同“嘱”,托付。
  24. 慕叔子之风:敬慕羊祜的风度。
  25. 胜势:秀丽的风景。
  26. 写《离骚》之极目:放眼远望而写出忧愁思念的诗篇。《离骚》,屈原所著的诗篇。

作品赏析

文中写了山、亭、堂,又写了羊、杜、史三个人物。内容多头绪繁,如果组织不好,定会杂乱无章。但是这篇文章言而有序,井井有条。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作者构思精巧,文章脉络清晰。脉络是贯穿全文的枢纽,是作者思路在行文中的体现,它能把散碎的材料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篇文章的脉络是一个“名”字,围绕“名”字,层层铺叙,走笔行文,缭绕盘施,曲尽其意。文章起笔写山,开门见山:“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突出山之小和山之名,小而其名特著,是因人而有名。由山之名,引出羊、杜二人,叙写二人之“名”。羊祜晋武帝时,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与东吴陆抗对峙,彼此不相侵扰。羊祜死时举杜预代理自己。杜预继任后,平定了东吴。二人“功烈已盖于当世”,可见其名重一时。“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又提出一“思”字,烘托其“名”,因为“名”,才能引起后人思念。思之尤深,说明其“名”尤高。思叔子尤深的原因是“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巧。”杜预最后平定东吴,因其功劳而有“名”,叔子以其仁德而有“名”。“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学校),缓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晋书·羊祜传》),故其民思之尤深。但不管是杜预还是叔子,“足以垂于不朽”。说明二人功大、德高、名重。“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句承上启下,接写二人对“名”的过分追求。“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为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这是写羊祜的好“名”。生前之名已得,身后之名是否能保,为此不免悲伤。羊祜一次游岘山,曾感慨地对下属邹湛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邹湛说:“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羊祜传》)。邹湛言之不虚,岘山确因羊叔子而著名,“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羊子之名同岘山,永存天地之间。“元凯铭功于石,一置此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而所思者远欤?”这是写杜预的好“名”。《晋书·杜预传》记:“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功勋,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杜预知道高岸陵谷的变化,但却不知道石碑也会年久而风化磨灭。其追求后世之“名”,实在是煞费苦心。作者盛赞二人的功德,但对其好“名”,也不无讥讽之意。

题为《岘山亭记》,亭在岘山,记亭必先记山。记山之后,接着记亭。“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记亭必记羊祜,但羊祜之德和名,记山时已经详述,所以记亭时从略,只是以思念之人多,写其“名”之高。接着就很快转到写史中辉,“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其从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由亭又写到堂,叙述史中辉政通民乐,“知名当世”。由羊祜、杜预之“名”,转到写史中辉之“名”。“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写史中辉之好“名”,想同羊、杜之名共传于后世。“君皆不能止”,只不过是委婉的说法,“以记属于余”,乃仍是好“名”之举。“余谓君知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以推理的语气,用两个“可知”,进一步赞扬史中辉的政绩。政绩卓越,自然是“知名当世”了。作者就是这样以“名”作为记叙线索,左右逢源,从容运笔,把山、亭、堂和羊、杜、史三个人物连缀在起,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结尾,写到岘山的自然风景,作者一笔带过,认为“宜其览者自得之”。岘山的风景、前人已多有描写:“岘山江岸曲,郢水郭门前。……亭楼明落照,井邑秀通川。涧竹生幽兴,林风入管弦”(孟浩然《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人之所详,我则略之。作者这样写,可谓善于剪裁,使文章别具一格。

创作背景

熙宁元年(1068年)欧阳修的朋友史中辉任襄阳知府,见亭之破旧而重加修复,扩大旧制。襄阳百姓又用史中辉的官职“光禄卿”命名新修的后轩为光禄堂。欧阳修应史中辉之请写了这篇文章。

名家点评

  • 明·茅坤:风流感慨,正是岘山亭文字与孟浩然岘山诗并绝今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十八)
  • 清·姚鼐:欧公此文神韵缥缈,如所谓吸风饮露,蝉蜕尘埃者,绝世之文也。(《古文辞类纂·诸家集评》)
  • 清·姚范:欧公《岘山亭记》风流感慨,昔人推之矣。(《援鹑堂笔记》卷四十四)

猜你喜欢

刺世疾邪赋

两汉 • 赵壹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复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诌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竬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柂,积薪而待燃?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鲁生闻此辞,系而作歌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原君

清代 •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赠刘司户蕡

唐代 •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吕相绝秦

先秦 • 左丘明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肴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肴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宫,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挽辞二首

五代 • 李煜

其一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其二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欧阳修
简介描述: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四岁丧父,虽家贫而好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两年后因替被贬的范仲淹申辩而被外贬夷陵。后入朝复职,又升知谏院、知制诰等职,赞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上疏反对罢免范仲淹等事,被外放知滁、扬、颍及应天等州府。数年后再度被召回朝,拜官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年)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后,被卷入濮议之争中,颇受非议。宋神宗即位后力求辞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又反对熙宁变法的部分措施。熙宁四年(1071年)得以太子少师致仕,翌年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平生喜好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携和栽培,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文纡徐委曲,明白易晓,擅长抒情,说理畅达,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诗风雄健清丽,词风婉约有致。此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今有诗词文集《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