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院花

唐代白居易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白话译文

想要解悟色空之理,所以我在僧院中种下花树。

细观之下,花朵犹如华严经, 微风吹过,智慧花便开放。

词句注释

  1. 色:佛教谓有形之万物为色,而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空: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日空。《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2. 华严偈:即《华严经》,其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指所证之法,佛乃证得之人,佛之果地,万德如华而庄严,故称华严。该经梵本传说有十万偈。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晋译《六十华严经后记》:“华严经梵本凡十万偈。”因此《华严经》又称《华严偈》。该诗中《华严偈》,亦可泛指佛教之经籍。
  3. 方便:佛教中,此辞有二义,一指引导众生到达真如之智的方法。方者,方正之理;便者,巧妙之言。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二假设暂废为方便。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总而言之,方便都是人道之门径;分而言之,有权智与假设的不同。

作品赏析

解悟色空之理,乃佛教之一大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指人们能感触到的有形的万事万物。但并非万事万物消逝了,才可称作“空”,它们的存在本身便是空有。唐代华严宗贤首法藏便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作为《华严经》的宗旨,也即华严宗对空有的阐说是以因缘和合为其指归。自居易的这首小诗,极富禅趣,他将深奥的华严义理赋予一株芳树,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了禅悟。“你”看,为了解悟色空之理而在僧院种下芳树,乍看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既然“色即是空”,则芳树亦可使人悟空。当人们将审美的眼光换作禅智的目光时,果然有了深一层的体会。风吹芳树花千朵,禅者所看到的不仅是花在风中的摇曳多姿与千奇百艳。风,它飘然而来,飘然而去,无起无灭、无心无意,这不正是促使事物生成的因缘吗,也不正是使人开悟的机遇吗。芳树上花朵千万,实际上此生彼灭一日不同于一目,花期一过,绿叶浓荫,一年又复一年。年年同而年年异。这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有不无的禅理。于是,喧嚣中见出寂静,艳丽里看出寂灭。由此看来,每朵花不都蕴含了无边智慧。

猜你喜欢

清平乐·东风依旧

宋代 • 刘弇

东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

一剪梅·袁州解印

宋代 • 刘克庄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念奴矫·送陈正言

宋代 • 家铉翁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吟倚画栏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素娥不嫁为谁妆?

白居易
简介描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