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荒鸡再咽天难晓

清代纳兰性德

荒鸡再咽天难晓,星榆落尽秋将老。毡幕绕牛羊,敲冰饮酪浆。

山程兼水宿,漏点清钲续。正是梦回时,拥衾无限思。

白话译文

荒鸡再次啼鸣,天色仿佛难以破晓.白榆树的树叶已经落尽,时节将要由秋季转入冬季了。毡帐四周有牛羊环绕,人们喝的是敲碎的冰块化作的水和牛羊的乳汁。

一路上跋山涉水,漏壶声与钲声交参连续。本是午夜梦酣之时,却无法入睡,梦醒后拥着被子,陷入对家的无限思念。

词句注释

  1. 菩萨蛮: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2. 荒鸡:古人将三更以前啼鸣之鸡称为荒鸡,认为荒鸡叫则战事生。苏轼《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荒鸡号月未三更,客梦还家得俄顷。”
  3. 咽(yè):声音滞涩.多用于形容悲切。
  4. 星榆:形容树木繁多。榆,白榆树。刘宪《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诗》:“直城如斗柄,宫树似星榆。”
  5. 毡(zhān)幕:就是用毡做成的帐幕。
  6. 酪(lào)浆:酪是指牛羊等动物的乳汁,浆是指酒类液体,合称为奶酒。
  7. “漏点”句:指清脆的钲鼓声接续着漏壶的点滴声,意谓行役劳苦,夜以继日,不停地奔驰道路。
  8. 钲(zhēng):钲鼓,古代军中乐器,行军时敲击,用以节制步伐。《诗经·小稚,采芭》:“方叔率止,征人伐鼓。”
  9. 拥衾:即拥被,谓人以被裹护下体,半卧着。

作品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边塞行役中的基本生活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上片皆出以景语,而景物无不凄然关情。 “荒鸡”既点出时间又指出事因,一个“荒”字起头便定了悲凄的基调。而鸡鸣”再咽”表明当事人是辗转难眠,“咽”更添了凄凉之感。“星榆落尽秋将老”,星壤一样繁盛的白榆树也落尽了叶子,秋天都要过去,天地只是肃穆而荒凉了,过几日牛羊也要用毡围成圈幕了,连饮食酪浆都怕要敲碎冰块才行。后两句既写北方冬天的酷寒,又为下片写行役之苦作铺垫。整个色彩基调由凄清入荒凉,再进入一种肃杀的境地。让人不禁想象北方冬天战鼓累累,大地一片萧索的场景,顿觉寒气袭来。简单几句景物描写,却写出了无限凄楚之情。纳兰始终是婉约派,词总是写得含蓄动人。上片虽没有明写边关和塞外寒冬,却让人联想到了唐边塞诗人岑参那首最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冬日的塞外寒苦便呈现在眼前,那难消的行愁实在理由足够。

下片写行止无定,夜以继日,唯梦中可暂得安慰,但好梦又不成,只剩有无限的苦思了。“山程兼水宿,漏点清钲续”句无疑让人想到那首《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同样的跋山涉水风雨兼程,同样的夜宿无眠怅惘寂寞。“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好一首《长相思》,是说不尽的相思扰人清梦,还是那风雪声聒碎了“乡心“。此刻“正是梦回时”,却“拥衾无限思”,又是一番好梦难成,那唯一的安慰也没了。

从全词看,纳兰这首词充满了温婉柔美的韵致,豪迈中透露着凄凉。

创作背景

词或当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写行役塞外之风尘仆仆。荒鸡报晓,群星落尽,旅人匆匆踏上征途。牛羊遍野,毡幕朵朵,倚岸敲冰,肉为食兮酪为浆,尽是异域风味。山一程.水一程,满身疲惫。午夜梦回,勾起无限乡思。

名家点评

  • 现代学者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这词写征人行军露宿,午夜梦回的心情。词的最后才点出‘思’字,但通篇所写边塞夜深荒漠的景色,都是为了衬托征人的‘无限思’。”

猜你喜欢

息争

清代 • 刘大櫆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諆陆子为能。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日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之?大盗至,肢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战?北宫黝、孟施舍,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 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坛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明代 • 李攀龙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同谢谘议咏铜雀台

南北朝 • 谢朓

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

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

芳襟染泪迹,婵媛空复情。

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旅寓安南

唐代 • 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凭阑人·春日怀古

元代 • 赵善庆

铜雀台空锁暮云,金谷园荒成路尘。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