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荒鸡再咽天难晓

清代纳兰性德

荒鸡再咽天难晓,星榆落尽秋将老。毡幕绕牛羊,敲冰饮酪浆。

山程兼水宿,漏点清钲续。正是梦回时,拥衾无限思。

白话译文

荒鸡再次啼鸣,天色仿佛难以破晓.白榆树的树叶已经落尽,时节将要由秋季转入冬季了。毡帐四周有牛羊环绕,人们喝的是敲碎的冰块化作的水和牛羊的乳汁。

一路上跋山涉水,漏壶声与钲声交参连续。本是午夜梦酣之时,却无法入睡,梦醒后拥着被子,陷入对家的无限思念。

词句注释

  1. 菩萨蛮: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2. 荒鸡:古人将三更以前啼鸣之鸡称为荒鸡,认为荒鸡叫则战事生。苏轼《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荒鸡号月未三更,客梦还家得俄顷。”
  3. 咽(yè):声音滞涩.多用于形容悲切。
  4. 星榆:形容树木繁多。榆,白榆树。刘宪《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诗》:“直城如斗柄,宫树似星榆。”
  5. 毡(zhān)幕:就是用毡做成的帐幕。
  6. 酪(lào)浆:酪是指牛羊等动物的乳汁,浆是指酒类液体,合称为奶酒。
  7. “漏点”句:指清脆的钲鼓声接续着漏壶的点滴声,意谓行役劳苦,夜以继日,不停地奔驰道路。
  8. 钲(zhēng):钲鼓,古代军中乐器,行军时敲击,用以节制步伐。《诗经·小稚,采芭》:“方叔率止,征人伐鼓。”
  9. 拥衾:即拥被,谓人以被裹护下体,半卧着。

作品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边塞行役中的基本生活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上片皆出以景语,而景物无不凄然关情。 “荒鸡”既点出时间又指出事因,一个“荒”字起头便定了悲凄的基调。而鸡鸣”再咽”表明当事人是辗转难眠,“咽”更添了凄凉之感。“星榆落尽秋将老”,星壤一样繁盛的白榆树也落尽了叶子,秋天都要过去,天地只是肃穆而荒凉了,过几日牛羊也要用毡围成圈幕了,连饮食酪浆都怕要敲碎冰块才行。后两句既写北方冬天的酷寒,又为下片写行役之苦作铺垫。整个色彩基调由凄清入荒凉,再进入一种肃杀的境地。让人不禁想象北方冬天战鼓累累,大地一片萧索的场景,顿觉寒气袭来。简单几句景物描写,却写出了无限凄楚之情。纳兰始终是婉约派,词总是写得含蓄动人。上片虽没有明写边关和塞外寒冬,却让人联想到了唐边塞诗人岑参那首最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冬日的塞外寒苦便呈现在眼前,那难消的行愁实在理由足够。

下片写行止无定,夜以继日,唯梦中可暂得安慰,但好梦又不成,只剩有无限的苦思了。“山程兼水宿,漏点清钲续”句无疑让人想到那首《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同样的跋山涉水风雨兼程,同样的夜宿无眠怅惘寂寞。“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好一首《长相思》,是说不尽的相思扰人清梦,还是那风雪声聒碎了“乡心“。此刻“正是梦回时”,却“拥衾无限思”,又是一番好梦难成,那唯一的安慰也没了。

从全词看,纳兰这首词充满了温婉柔美的韵致,豪迈中透露着凄凉。

创作背景

词或当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写行役塞外之风尘仆仆。荒鸡报晓,群星落尽,旅人匆匆踏上征途。牛羊遍野,毡幕朵朵,倚岸敲冰,肉为食兮酪为浆,尽是异域风味。山一程.水一程,满身疲惫。午夜梦回,勾起无限乡思。

名家点评

  • 现代学者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这词写征人行军露宿,午夜梦回的心情。词的最后才点出‘思’字,但通篇所写边塞夜深荒漠的景色,都是为了衬托征人的‘无限思’。”

猜你喜欢

九月十日偶书

五代 • 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瓯喻

明代 • 归有光

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周人怀璞

先秦 • 尹文子

周人怀璞出自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与妻书

近现代 •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体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观朝雨

南北朝 • 谢朓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

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

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

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

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

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