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天兵貂锦衣,晋城风日斗生辉。
行台仆射深恩重,从事中郎旧路归。
叠鼓蹙成汾水浪,闪旗惊断塞鸿飞。
边庭自此无烽火,拥节还来坐紫微。
大唐的十万军队着锦披裘威武雄壮,犹如天兵天将;晋城的山川风日,在煌煌军容的衬托下,熠熠生辉。
行台的令狐仆射身荷朝廷的隆厚恩泽(统领重兵为国出征),从事郎中沿着旧路依依不舍地回来。
击鼓的声音是那样急迫,声浪逼迫汾河,以至于浪花叠叠;鲜艳的旌旗猎猎翻卷,光彩震惊塞鸿,以至于停止飞行。
从此边地应该再无战争,您持节出征,奏凯而归,一定会受到皇帝的器重和赏赐而坐在紫紫微殿上。
这是一首酬答诗,也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写军队貂锦晋城生辉。上句直接描绘军队规模宏大,十万之众,凸显其磅礴之势与雄壮之威。天兵一词,采用夸张手法,彰显军容的整齐划一、威武雄壮以及士兵的英勇无畏、士气高昂。貂锦衣,透过士兵的装束,展现其非凡风采、饱满精神与高昂斗志。下句则通过侧面描写,以晋城风日骤然生辉来映衬军队的风采、军容与士气之非凡。首联融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于一体,塑造出士兵英勇非凡、精神抖擞的形象,并含蓄地展现出军队统帅令狐相公卓越超群、备受倚重以及此行必胜的坚定信念。
颔联述及仆射深受厚恩,中郎循旧路而归。上句承接首联,在描绘“天兵”强大精锐的基础上,强调军队统帅令狐相公所受恩宠之深,进一步刻画其赤诚之心、勇于担当、为国分忧的国之支柱形象,流露出诗人的由衷赞叹。下句则通过描绘从事中郎按原路返回的情景,以动作描写展示其对行台仆射的忠诚与依恋,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行台仆射的深深眷恋。
颈联描绘了叠鼓声急促,如波涛汹涌,战旗闪烁,惊飞群鸟的场景。诗人巧妙地结合视听感受,运用夸张手法,生动描绘出“天兵”斗志昂扬、气势夺人的形象。“叠鼓”一句从听觉出发,鼓声密集而急促,让人感受到“天兵”杀敌决心的坚定与进军速度的迅猛。“闪旗”一句则从视觉切入,战旗飘扬,铠甲闪耀,凸显了“天兵”的威武雄壮与不可战胜的气势。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鼓声的急促与战旗的鲜明刻画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天兵”勇往直前、为国杀敌的英勇形象。这样的描写,也从侧面展现了令狐相公治军有方、指挥若定、杀敌报国的英明形象,透露出诗人对令狐相公的深深赞美和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尾联则虚写边庭烽火已息,令狐相公拥节坐紫微的盛况。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令狐相公此次出征定能大获全胜、荡平敌寇、永除边患的辉煌场景,表达了对令狐相公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心与殷切期待。下句则想象令狐相公手持旌节,凯旋而归,受到天子的亲自接见、赏识与厚待,荣耀地坐在紫微殿中的情景,进一步表达了对令狐相公的美好祝愿与深切期待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
余与河南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