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

唐代刘禹锡

十万天兵貂锦衣,晋城风日斗生辉。

行台仆射深恩重,从事中郎旧路归。

叠鼓蹙成汾水浪,闪旗惊断塞鸿飞。

边庭自此无烽火,拥节还来坐紫微。

白话译文

大唐的十万军队着锦披裘威武雄壮,犹如天兵天将;晋城的山川风日,在煌煌军容的衬托下,熠熠生辉。

行台的令狐仆射身荷朝廷的隆厚恩泽(统领重兵为国出征),从事郎中沿着旧路依依不舍地回来。

击鼓的声音是那样急迫,声浪逼迫汾河,以至于浪花叠叠;鲜艳的旌旗猎猎翻卷,光彩震惊塞鸿,以至于停止飞行。

从此边地应该再无战争,您持节出征,奏凯而归,一定会受到皇帝的器重和赏赐而坐在紫紫微殿上。

词句注释

  1. 白侍郎:白居易;令狐相公,即令狐楚,时任检校右仆射,兼太原尹等职。
  2. 刘禹锡: 唐洛阳人,字梦得。德宗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史,以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裴度荐为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工诗,曾仿民歌体作《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又著有《天论》等。有集。 本诗作于大和六年(832)。
  3. 天兵:神话中指天神之兵。旧称封建王朝的军队。
  4. 貂锦:貂裘、锦衣。
  5. 风日:风与日。犹风光。
  6. 斗:通“陡”。一下子。
  7. 生辉:增添光彩。
  8. 行台:台省在外者称行台。此处指出征时在驻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
  9. 仆射:pú yè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10. 从事中郎:中郎,官名。郎官的一种,即省中之郎,为帝王近侍官。晋、南北朝又有从事中郎,则为将帅之幕僚。隋唐至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之下的高级部员。
  11. 叠鼓:指击鼓声。
  12. 蹙:cù逼迫;追逼。
  13. 闪:闪耀或动摇不定。
  14. 塞鸿:塞外的鸿雁。
  15. 边庭:犹边地。
  16.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指战争、战乱。
  17. 拥节:执持符节。亦指出任一方。
  18. 紫微:指帝王宫殿。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也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写军队貂锦晋城生辉。上句直接描绘军队规模宏大,十万之众,凸显其磅礴之势与雄壮之威。天兵一词,采用夸张手法,彰显军容的整齐划一、威武雄壮以及士兵的英勇无畏、士气高昂。貂锦衣,透过士兵的装束,展现其非凡风采、饱满精神与高昂斗志。下句则通过侧面描写,以晋城风日骤然生辉来映衬军队的风采、军容与士气之非凡。首联融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于一体,塑造出士兵英勇非凡、精神抖擞的形象,并含蓄地展现出军队统帅令狐相公卓越超群、备受倚重以及此行必胜的坚定信念。

颔联述及仆射深受厚恩,中郎循旧路而归。上句承接首联,在描绘“天兵”强大精锐的基础上,强调军队统帅令狐相公所受恩宠之深,进一步刻画其赤诚之心、勇于担当、为国分忧的国之支柱形象,流露出诗人的由衷赞叹。下句则通过描绘从事中郎按原路返回的情景,以动作描写展示其对行台仆射的忠诚与依恋,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行台仆射的深深眷恋。

颈联描绘了叠鼓声急促,如波涛汹涌,战旗闪烁,惊飞群鸟的场景。诗人巧妙地结合视听感受,运用夸张手法,生动描绘出“天兵”斗志昂扬、气势夺人的形象。“叠鼓”一句从听觉出发,鼓声密集而急促,让人感受到“天兵”杀敌决心的坚定与进军速度的迅猛。“闪旗”一句则从视觉切入,战旗飘扬,铠甲闪耀,凸显了“天兵”的威武雄壮与不可战胜的气势。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鼓声的急促与战旗的鲜明刻画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天兵”勇往直前、为国杀敌的英勇形象。这样的描写,也从侧面展现了令狐相公治军有方、指挥若定、杀敌报国的英明形象,透露出诗人对令狐相公的深深赞美和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尾联则虚写边庭烽火已息,令狐相公拥节坐紫微的盛况。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令狐相公此次出征定能大获全胜、荡平敌寇、永除边患的辉煌场景,表达了对令狐相公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心与殷切期待。下句则想象令狐相公手持旌节,凯旋而归,受到天子的亲自接见、赏识与厚待,荣耀地坐在紫微殿中的情景,进一步表达了对令狐相公的美好祝愿与深切期待

猜你喜欢

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五代 • 冯延巳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临江仙·孤雁

清代 • 纳兰性德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代 •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

游大林寺序

唐代 • 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刘禹锡
简介描述: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存在江苏徐州、河南洛阳、浙江嘉兴三种说法,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为匈奴后裔)。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