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母费氏,先祖母蔡太孺人之伺婢也。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乳母不敢言,然常带泪痕。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烛下,不数日竟去矣。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菜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竞亦不能食矣。后三年来归,侍太孺人,抚燮倍挚。又三十四年而卒,寿七十有六。方来归之明年,其子俊得操江堤塘官,屡迎养之,卒不去,以太孺人及燮故。燮成进士,乃喜曰:“吾抚幼主成名,儿子作八品官,复何恨!”遂以无疾终。
乳母费氏,是我先祖母蔡太孺人身边的侍女。我四岁时母亲去世,由费氏抚养。当时正值饥荒之年,费氏自己在外面找食物吃,而在家里则辛勤地劳作。每天早晨,她都会背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一个饼,放在郑燮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偶尔有了好吃的鱼饭或瓜果,她必定先让我吃,然后她的丈夫、儿子和母亲才能吃。
过了几年,费家的经济也越来越入不敷出了,她的丈夫打算离开,乳母不敢说什么,但脸上常常挂着泪痕。(临走前)取来郑燮祖母的衣服缝补浆洗,又买来好几捆柴火放在灶边,没过多久就悄悄地走了。我早上走进她的房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只有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摆在那里,环视灶台,还是温的,有一碗饭,一盘菜,藏在釜内,正是经常喂给我吃的饭。我痛哭起来,以致于吃不下饭。三年后,乳母回来了,细心加倍地侍奉着我。又过了三十四年,乳母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在乳母回来的第二年,她的儿子俊当上了操江塘塘官,多次提出要接费氏过去,但她终究没有去,这是因为太孺人和我的缘故。我考取进士后,她高兴地说:“我抚养的幼主有了出息,儿子也做了八品官,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最后无疾而终。
作者“痛哭”、“竟亦不能食”,主要是因为费氏对郑燮视如己出,郑燮对费氏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郑燮伤心难抑。
从叙事写人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即事抒情,真切感人;(2)注重细节,刻绘生动;(3)文风朴实,语言质朴而情深。(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磐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
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
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