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

宋代范成大

隤云暧前驱,连鼓讧后殿。

骎骎失高丘,扰扰暗古县。

白龙起幽蛰,黑雾佐神变。

盆倾耳双聩,斗暗目四眩。

帆重腹逾饱,橹润鸣更健。

圆漪晕雨点,溅滴走波面。

伶俜愁孤鸳,飐闪乱饥燕。

麦老枕水卧,秧稚与风战。

牛蹊岌城沉,蚁隧汹瓴建。

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宴。

咿哑啸簧鸣,轣辘连锁转。

骈头立妇子,列舍望宗伴。

东枯骇西溃,寸涸惊尺淀。

嗟余岂能贤,与彼亦何辨?

扁舟风露熟,半世江湖遍。

不知忧稼穑,但解加餐饭。

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

白话译文

天空中先是布满乌云,随后传来一阵阵惊雷。

浓雾很快地吞没山峰,阴云也将含山城笼罩。

幽栖的神龙腾空而起,黑雾加剧神龙的变幻。

倾盆大雨令人耳欲聋,突然变昏暗目眩神惊。

帆已被风雨浸湿灌饱,船橹摇起的声音更响。

雨点打水面形成圆漪,溅起水滴向四面扩散。

鸳鸯被打散孤独无依,饥累的燕子四散奔逃。

渐熟的麦子横卧水中,幼嫩秧苗承受着狂风。

田间小路如水中危城,蚁穴般水沟已被冲毁。

各家各户都争着车水,农事正忙怎么敢停歇。

水车声像吹簧般作响,此起彼伏连续不间断。

母子一起车水并肩立,家家邻里宗族相守望。

车干东边西边又决口,排干小块又淹了大片。

我也不比他们强多少,与农民又有什么区别?

虽一叶扁舟栉风沐雨,半生间走遍四面八方,

但却不懂稼穑的艰难,只知一味地加餐加饭。

想想农家的艰难辛苦,还敢厌倦漂泊之苦吗?

词句注释

  1. 含山:地名,一在今安徽省巢县、和县之间,一在浙江崇德(今桐乡),诗中指后者。霆奔:雷声疾驰。龙挂:古人以为龙可行雨,故夏日有时见远方骤雨急至。雷起云簇,浓云开合变化,便以为是龙爪龙尾蜿蜒屈伸,俗称这种景象为龙挂。
  2. 隤(tuí)云:阴沉低垂的浓云。暖:昏暗。前驱:前行,走在前面。
  3. 连鼓:指雷,形容雷声如连鼓轰响。讧:争闹,溃乱。后殿:即殿后,最后。
  4. 骎骎(qīn):马行很快的样子,引申为疾速。失高丘:指山峰隐没于阴云中。
  5. 扰扰: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变幻无常的阴云。古县:指含山县。
  6. 起幽蛰(zhé):从幽静的冬眠状态中苏醒并活跃了起来。
  7. 佐:辅佐、帮助。神变:古人迷信,以为龙是神物够兴云行雨,变化莫测,所以称为神变。
  8. 盆倾:瓢泼般的大雨。聩(kuì):耳聋。
  9. 斗暗:陡然昏暗。斗,通“陡”。南宋辛弃疾《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 “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目四眩(xuàn):四望迷茫,看不清楚。眩,眼花。
  10. 帆重:帆被雨打湿,所以更重。腹逾饱:又因风大,所以张得更满。
  11. 润:指被雨打湿了。鸣更健:响声更大。
  12. 漪(yī):波纹。晕:日月周围形成的光圈。
  13. 波面:水面。
  14. 伶俜:(líng pīng)孤单,孤独。
  15. 飐(zhǎn)闪:在风中颤动、摇摆。
  16. 枕:卧。
  17. 与:向、对。
  18. 牛蹊(xī):田野间小路。岌城沉:田间水满,仅余小路,远看去恰像城镇被水淹没,只见城墙,形势十分危急。岌(jí):危险的样子。
  19. 蚁隧:纵横交错的水沟。犹如蚁穴。隧,地下道。汹瓴建:形容雨流汹涌,有高屋建瓴之势。瓴,高屋之瓦。水从高处急流而下,称为“高屋建瓴”。建,倾倒。
  20. 竞:争着做某事。
  21. 岁事:农事。岁,收成、年景。敢:怎敢。休宴:犹停歇。
  22. 咿哑:形容水车的声音。啸簧鸣:像吹动簧乐器一样作响。
  23. 轣辘(lì lù):也是譬状水车转动的声音。连锁转:不断地转动。
  24. 骈(pián)头:并头,指并肩站立。
  25. 列舍:各家、家家。宗伴:一家人、族人。
  26. 骇(hài):震惊。
  27. 寸:指小块的田地。尺:指大块的田地。涸(hé):水干。淀:沉在水底,指被水淹没。
  28. 岂能贤:哪能就胜过他们。
  29. 彼:指农民。亦何办:又有什么区别呢?
  30. 扁(piān)舟:小船。熟:习惯、常常。
  31. 江湖:四方各地。
  32. 稼穑(sè):种谷和收谷,农事的总称。
  33. 解:懂得。
  34. 怜:哀怜。
  35. 游子倦:飘泊生活的劳累。

作品赏析

全诗以时间为序,由写景到抒情,前八句描绘暴雨骤至情景。只见乌云开道,轰雷殿后。原野间浓雾很快地吞没了高丘,古城内霎时变得天昏地暗。神龙自幽栖之地腾空而起,黑雾迷茫,更加剧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刹那间倾盆大雨自天而降,令人双耳欲聋,目眩神惊。诗人分别以 “暖”形容阴云低垂遮天蔽日之状;“讧”状述雷声纷乱之景;“骎骎”描画雷霆来势之猛;“扰扰”渲染乌云弥漫之乱,情景生动无比。这八句,将暴雨骤至时“霆奔龙挂”的赫赫威势渲染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

“帆重”以下十句,描写所见诸物遭受风雨袭击的情状。船帆已被风雨浸湿灌饱,船橹摇起来声音更大更响;雨点打在水面,形成圆圆的波漪,向四面扩散;成双成对的鸳鸯被暴雨打散,孤独无依,喜好高飞燕子被淋得四散奔逃,又饥又累,渐熟的麦子横卧在水中,幼嫩的秧苗承受着狂风的袭击,田间小路就象即将沉没水中的危城,蚁穴般纵樌交错的水沟已被汹涌的洪流冲毁。

这十句铺叙遭受风雨的诸般景物,行舟、河面、禽鸟、庄稼,一一写来,历历在目,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见出诗人观察的细腻,笔力的健拔,又隐隐透露了诗人对骤雨成灾的焦急忧愁心情。

“水车”以下八句,是描绘农民冒雨车水抢救稼穑的情景。虽雨骤风狂,“霆奔龙挂可骇”,但是劳苦的农民却在竟相车水,因为正是收获季节,农事鞅掌,他们不敢休息。因而遍地水车响,老少齐出动。车水的人,母子并肩,邻里宗族相望。虽拼命快干,毕竟水势过大,东边地里的水车干了,西边的水又冲决了畦埂,刚排干了一小块地面,又淹没了一大片庄稼。“惊”“骇”二字准确地写出了劳苦农民顾此失彼、焦急恐慌的心理活动,也反映了诗人对涝灾的关切。

“嗟”字领起八句,是写诗人的感慨。他见景生情,很自然地以自身的境遇与辛苦的农民相比。从而想到自己并不比农民优越,同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一叶扁舟,栉风沐雨,走遍江溯,但却不懂稼穑艰难,只管一味消费,想想农家的艰辛,再不厌倦漂泊之苦了,“岂”“何”二虚词,无疑而问,加强肯定语气,强调与农民之同。“不解”“但解”则突出彼此之异。

这首诗继承了白居易新题乐府的传统,结合描写农民冒雨车水的艰苦劳动情景,抒发诗人的悯农之意。诗篇从暴雨骤至开笔,以“前驱”、“连鼓”作比,以“龙起幽蛰”的神话传说加以渲染,以“耳双聩目四眩”加以夸张,极力描写骤雨簇云挟雷而来的赫赫威势和令人惊骇的气氛。并且,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饱”“健”“愁”“饥”等,依次铺叙遭受风雨的诸般景物。这些描写并非闲笔,它们既为冒雨车水提供了现实的环境,又衬托了车水农民的艰辛以及既惊且骇的痛苦心情,突出了游子与农民的差异,使结末“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的感慨更为深沉有力。

创作背景

此诗是作者因故离家赴安徽江北途中创作的一首旅途纪行诗。范成大早年父母双亡,风露江湖,曾往来浙江吴兴一带,一次,他乘船过崇德,路经含山,适逢暴雨骤至,看见农民冒雨车水,异常辛苦,颇受感动,于是写了这首五言古诗。

名家点评

  •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高海夫《范成大诗选注》:诗中以同情的口吻,描绘了农民在大雨中犹自车水防涝、坚持劳动的图景;相形之下,对于自己不事生产而坐享其成,则流露了自惭的心情。诗境宽阔壮丽,语言雄奇纵恣。这些都标志着诗人创作上的新的变化与探索。

猜你喜欢

称心寺中岛

唐代 • 方干

水木深不极,似将星汉连。

中州唯此地,上界别无天。

雪折停猿树,花藏浴鹤泉。

师为终老意,日日复年年。

陈公弼传

宋代 •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精列

两汉 • 曹操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明代 • 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醒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范成大
简介描述: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其作品在南宋时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此外,他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与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前期书法两大名家。今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今人整理有《范石湖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