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途中遇雪

唐代孟浩然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

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

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白话译文

通往京城长安的路还很长,抬头看天,满眼苍茫。

连续几日的阴天,积雪也铺满了山川。

大雁为了活着,在雪地里觅食却迷失了方向,一群乌鸦在田野里鸣叫不停。

我发愁而茫然站立,四处也不见有人烟。

词句注释

  1. 迢递:遥远的样子。秦京道:通往长安的大道。秦京:京城长安原属秦地,故称。
  2. 苍茫:旷远迷茫之貌。唐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3. 岁暮:年终。
  4. 穷阴:指阴天,连续阴天的日子。穷,极也。
  5. 晦(huì):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6. 朔(shuò):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7. 沙渚(zhǔ):沙洲,水中可居者曰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南朝宋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望月》:“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此句言雪大,使雁迷失方向。
  8. 乌:乌鸦。
  9. 噪:喧鸣。
  10. 伫(zhù)立:指站立。出自《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作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当时客行他乡的羁旅之愁以及对未来的恓惶无依之感。此诗写景方面很有特色,取景十分开阔,并且与诗人心灵镜像紧密呼应,运用比兴的手法,追求言外之意,描摹景物的同时,也完成了诗人个人形象的塑造。孟浩然在这首诗中成功实践了在五律中蕴涵比兴的创作手法,因此全诗显得含蓄隽永,回味悠长。

首联“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写出诗人在仕途上积极地迈出了第一步上京赶考,但前途未卜,路途遥远,真是“又是黄昏独自愁”。“苍茫”既是下雪的前兆,也是作者心情的忐忑的表现。“岁暮天”点明了时令,暮色苍茫增添了诗人的几分愁绪,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题目“遇雪”,但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为下文写下雪作铺垫。

颔联“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描写了两个意象“积雪的山”“冰冻的河”与诗题相合,营造了苍茫寂寥的意境。

颈联“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由于满山积雪,低飞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栖宿,饥饿的乌鸦在野田里觅食。落雁应是作者自喻,落沙渚是为了觅食,然后再继续前行,但落雁却找不到食物。诗人赴京科举,也正像“落雁”一样迷失。作者在描写雁和乌的手法上不同,雁落是为了觅食,比较含蓄,没直说。对乌鸦则直接用了“饥”字,饥饿的乌鸦肯定会叽叽喳喳叫,对比很强烈,用意明显,暗示自己很不情愿参加科举意愿和科场争夺激烈的担忧。“噪”字用得巧妙,以声衬静,突出环境的苍凉。“饥乌”这个意象隐含了愁的意蕴,为“客愁”作铺垫。暗示诗人对赴京赶考前途未卜的担心和茫然。此联有版本为“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集”是聚集之意,突出了乌鸦之多,暗合了诗人愁绪之浓。无论是用“噪”还是用“集”均不失为妙笔。

尾联“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诗人把自己当“客”,隐隐约约再一次表明了自己这次科举的不情愿。“空”字传达的就是茫然。“不见有人烟”是实写,实写的背后是诗人在诉说孤独。

创作背景

此诗为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728年)离开家乡前往长安途中,遇到大雪有感而发。诗人此次赴京的目的是去参加科考,对个人前程既充满了期待,同时又有些许犹疑不定的茫然。途中又值大雪漫天,独自跋涉于风雪旅途之上的诗人自然敏感多思。

名家点评

  • 宋·刘辰翁:决不为小儿语求工者,大方语绝无峻处。(《王孟诗评》)
  • 明·李梦阳:不能落雁一联,终伤于旷。(《评点孟浩然诗集》)
  • 清·纪昀:此所谓唐人矩度,古格存焉,不可废也。然效之则易入空腔。虚谷(方回)评此三字(即“规模好”)最斟酌。(《瀛奎律髓刊误》)

猜你喜欢

清平乐·角声哀咽

清代 • 纳兰性德

角声哀咽,襆被驮残月。过去华年如电掣,禁得番番离别。

一鞭冲破黄埃,乱山影里徘徊。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

瘦马行

唐代 • 杜甫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傍。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病起

宋代 • 陈师道

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

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

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

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

咏新荷应诏

南北朝 • 沈约

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

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

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代 •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孟浩然
简介描述: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