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
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烧人。
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眼泪直流。
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于谦出征杀敌气吞万里如虎;逢节思亲却情意绵绵。《立春日感怀》一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情怀。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旧年过去了,新年又来了,随之,头上也增添了许多新的白发,今天又在征途遇上了立春日。诗的首联点题,表明诗人年复一年地征战四方,眼下逢迎立春日的特殊环境。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领联一问一叹。“空留客”“不贷人”,感慨岁月蹉跎,时不我待,暗含着一种久滞他方,欲归不得的伤感成分在内。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赤胆忠肠,一心图谋报效祖国,壮志凌云;佳节思亲,又难免潸然泪下,意切情长。颈联表现忠孝的思想矛盾,感情极为深沉真挚,完全符合人情事理。其出句是就颔联出句作答,是因为报国而被留,实际并非“空留”。对句与颔联的对句相榫接,刻画了一种唯恐来日不多,与亲人聚合时短的心理。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一腔孤寂之情激烈翻腾,难于消除,只好勉强从俗,姑且用葱、蒜之类攒聚五辛盘以示迎接新春。尾联紧承“为思亲”而来,“漫把”体现无可奈何;“簇五辛”呼应了首联中的“又逢春”。
全诗抒写诗人一心图报国、同时又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既为国又想家,以国为重,有情有义的高大形象,做到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和谐统一。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蒙古瓦刺大举入侵明朝,酿成“土木堡之变”。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率领军民击退瓦刺军。此诗作于击退瓦剌入侵后第二年春天,即明正统十五年(1450年)春天。立春日引发了奋战在前线的诗人的思亲之情,故而作此诗。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