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感怀

明代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白话译文

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

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烧人。

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眼泪直流。

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词句注释

  1. 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
  2. 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上。底事:何事。
  3. 不贷人:不借给人。这里指不饶人。
  4. 漫:随意。簇(cù):聚集。五辛:五种有辛味的菜。《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萝蔷、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作品赏析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于谦出征杀敌气吞万里如虎;逢节思亲却情意绵绵。《立春日感怀》一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情怀。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旧年过去了,新年又来了,随之,头上也增添了许多新的白发,今天又在征途遇上了立春日。诗的首联点题,表明诗人年复一年地征战四方,眼下逢迎立春日的特殊环境。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领联一问一叹。“空留客”“不贷人”,感慨岁月蹉跎,时不我待,暗含着一种久滞他方,欲归不得的伤感成分在内。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赤胆忠肠,一心图谋报效祖国,壮志凌云;佳节思亲,又难免潸然泪下,意切情长。颈联表现忠孝的思想矛盾,感情极为深沉真挚,完全符合人情事理。其出句是就颔联出句作答,是因为报国而被留,实际并非“空留”。对句与颔联的对句相榫接,刻画了一种唯恐来日不多,与亲人聚合时短的心理。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一腔孤寂之情激烈翻腾,难于消除,只好勉强从俗,姑且用葱、蒜之类攒聚五辛盘以示迎接新春。尾联紧承“为思亲”而来,“漫把”体现无可奈何;“簇五辛”呼应了首联中的“又逢春”。

全诗抒写诗人一心图报国、同时又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既为国又想家,以国为重,有情有义的高大形象,做到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和谐统一。

创作背景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蒙古瓦刺大举入侵明朝,酿成“土木堡之变”。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率领军民击退瓦刺军。此诗作于击退瓦剌入侵后第二年春天,即明正统十五年(1450年)春天。立春日引发了奋战在前线的诗人的思亲之情,故而作此诗。

名家点评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作者表达了忠孝难以两全,不得不舍孝取忠,而又忍不住思念父母,感觉对不起双亲的痛苦心情。一个酒下英雄泪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十分真实感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两句在和平年代也成为常年在外报效祖国的爱国者形象的写照。(《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下》)

猜你喜欢

买花

唐代 •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南流夜郎寄内

唐代 • 李白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鹧鸪天·戏题村舍

宋代 • 辛弃疾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

山行

唐代 •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贼平后送人北归

唐代 •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于谦
简介描述: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朝廷因功加封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世称“于少保”。与瓦剌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