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短焰剔残花

清代纳兰性德

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白话译文

夜深了,还未入睡,我剔去灯花,周围明亮了些许。然而,这孤凄的氛围却没有变得暖热稍许。这离乡千里的边地深夜何其漫长,无声无息。不愿如祖逖那般闻鸡起舞,鸡鸣却依旧声声催人。默默已觉青绫上尽是泪痕。

天的尽头,似乎天水相接,晨雾朦胧。西南天边的一角渐渐露出鱼肚白色。想要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再次泛舟在浣花溪上。然而乡梦幽远,只任东风吹去远。

词句注释

①生查子(shēng zhā zǐ):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

②短焰:指蜡烛的火焰已短。

③剔(tī)残花:把残存的灯花剪去,使烛光明亮。

④边声:边地特有的声音,如马嘶、风吼、戍角声、战鼓声等等。

⑤“倦舞”句:意谓在倦于起舞的时候却偏偏听到鸡鸣声。此处反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

⑥青绫(líng):青色的丝织品,此指青绫被。

⑦冥蒙:幽暗不明。江淹《杂体诗·效颜延之侍宴》:“青林结冥蒙,丹嵘被葱蒨。”

⑧浣(huàn)花溪:在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杜甫曾于溪旁筑草堂而居。此借指自己的家。

创作背景

该篇作于词人旅居塞外之时,其时恰逢三藩之乱,词人想要去为国效力,但无踊跃之心,在塞外有感而发。

作品鉴赏

这首词描写了塞外的清冷景象以及词人在半梦半醒之际的倦怠感受。词人纯从个人角度出发,通篇吟咏其个人情感,并不多加掩饰的将情感真实地凸显出来,体现了纳兰性德词作的完整风格。

上阙以夜为背景。夜深无寐,边声静寂时,挑灯孤守。“倦舞却闻鸡”反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纳兰性德反用“闻鸡起舞”的典故,说“倦舞却闻鸡”,表达出了词人真实而又矛盾的情感。好不容易有些许睡意,却又天亮,在夜与非夜的短暂缝隙里,征人偷空梦里回家,醒时泪湿青帕,乡思可谓缠绵凄切。

下阙的景色描写衬托出了睡意朦胧中在梦的边缘游荡的情形,其写景状物直至抒情,都显得丰富饱满。笔划到处,包揽无遗,沉郁而不见凝涩,全词“梦远轻无力”比喻精当,将无形的梦化作有形的时空距离来衡量,足见征人独守边地的凄苦恋家。作者胸中的离愁与款曲在迷离恍惚的氛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一首词写词人在边地夜深独处,面对残灯短焰,欲睡还醒的朦胧情态。“倦舞”句用典出新出奇,深藏了诗人的隐怨。上阕不言愁而愁苦自见,下阕以浪漫之笔法出之,从梦中思念家乡来下笔不免落于常套,但却是以梦中去浣花溪寻觅诗圣的遗迹,真是诗人之想,诗人之语。

名家评论

  •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远征的人,想念家乡。这词写他午夜无法入睡时的心情。下阕说边疆和家乡,相去千里,要望望不到,要梦也梦不到,情绪低落得很。”
  • 现代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这一阕写作者在边地深夜独处,面对残灯短焰,欲睡还醒的朦胧情态。上阕不言愁而愁苦自见,下阕如从梦乡思家下笔不免落于俗套,今竟以梦去浣花溪寻觅诗圣遗迹为言,真是诗人之思,诗人之语。”
  • 现代作家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时性德新举进士,亟欲立功疆场,屡请从戎,终未获允。赋闲在京,心中郁郁,每寄情于诗词。其诗如“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送荪友》),即因荆楚战事作。此词则见其对川陕战场之关注,而请缨无路之慨, 亦与诗同。”

猜你喜欢

溪晚凉

唐代 • 李贺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宋代 •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易水歌

明代 • 陈子龙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

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

咏石牛

唐代 • 李白

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滴浑身有汗流。

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

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