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二疏

魏晋陶渊明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筋道平素。

间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逞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白话译文

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

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

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

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词句注释

  1. 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人。疏广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疏广认为名已成立,不离去恐有后患,便与疏受一道辞职还乡。当离去时,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车百辆,观者皆叹日:“贤哉二大夫。”皇帝和太子送给二疏很多财物,他们还乡后便以赐金日与亲友宾客宴饮共乐,而不留金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事见《汉书·疏广传》。
  2. 大象:指天,大自然。《老子》:“大象无形。”又:“执大象。”王弼注:“大象,天象之母也。”转:运行。
  3. 功:指天对自然界万物的施加作用。
  4. 借问:请问。衰周来:自东周末期以来。
  5. 趣:旨趣,意旨,道理。
  6. 游目:随意观览,这里是放眼、回顾的意思。
  7. 复:再,恢复。此举:这种行为,指“功成者自去”。
  8. 高啸:犹高歌,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9. 长揖: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或道别的礼节。《汉书·高帝纪上》:“郦生不拜,长揖。”诗中是指辞谢。储君傅:指太子大傅与太子少傅的职位。储君:太子。
  10. 饯行:以酒食送行。倾:尽。
  11. 华轩:华贵的轻车,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盈:满。《汉书·疏广传》:“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指饯行),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
  12. 余荣:剩下的荣华。即指二疏所辞去的官职俸禄。
  13. 胜:盛大,佳妙。贤哉岂常誉:《汉书·疏广传》:“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位。”
  14. 常:普通,一般。
  15. 厌厌:安逸、安详的样子。《诗经·小雅·湛露》:“厌厌夜饮。”毛传:“厌厌,安也。”阎里:乡里。
  16. 近务:眼前之事,指日常平凡的事情。
  17. 促席:接席,座位靠近。表示亲近。延:邀请。
  18. 挥觞:举杯,指饮酒。道:叙说。平素:指往日的事情。
  19. 问金终寄心:指疏广的子孙托人间疏广,给他们留下多少钱财以置办房舍田产。寄心:藏在心中的想法,关心。
  20. 清言:指疏广所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等语。晓未悟:晓谕不明白的人。
  21. 放意:纵情。余年:剩下的岁月,指晚年。
  22. 遑恤身后虑:哪有闲暇考虑死后的事。遑:闲暇。恤:忧虑。《诗经·邶风·谷风》:“遑恤我后。”《笺》:“追,暇也。恤,忧也。”
  23. 其人:指二疏。道:做人之道,指清操。
  24. 弥:更加。著:显著,昭著,指广为人知。

作品赏析

此诗讴歌二疏立功不居、功成身退、有金不私的贤达事迹。全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的六句,为作者对西汉二疏实现“功成者自去”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是继之的八句(第七句至第十四句),是作者根据史实描写二疏辞官回到乡里的场面。以送别二疏为题的“祖饯·祖道”一类的诗,自古以来便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第三部分开头八句(第十五句至第二十二句)笔锋一转,描写了二疏回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们不屑于“近务”(身边的琐事),每日邀请亲朋故友在一起饮宴的情景。第十九、二十句的“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之语,从句子结构来看有些不好理解,大概是告诚亲族不要过分关注钱财之事。在最后的两句中,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经过时间的洗礼仍然闪耀着光辉而作结。

这首诗的内容,主体不过是复述《汉书·疏广传》的记载,虽然增加了作者的想象(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但基本上还是忠实地沿袭了《汉书·疏广传》记载的内容,陶诗和传文中的语句几乎可以一一对应起来。这种沿袭本身也是咏史诗体例规定的。但《咏二疏》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对二疏高风亮节的倾慕,表达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即“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但东周以来,能效法天道者却难得一见。汉代的那么多公卿,只有二疏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归里后,又“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不置办田产留给子孙,而认为让他们自力更生,维持平民生活才是立身远祸之道,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了他们的明达睿智。在陶渊明看来,这都是很值得钦仰和效法的。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价值取向,不难看出他与二疏之间思想上的渊源关系。这首诗就是颂扬二疏的行为和品德,从而表现出诗人的志趣所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同《咏三良》《咏荆轲》是陶渊明三首著名的咏史诗,三篇体制大体相当,当为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创作时间大致有两说:一说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之后不久,约在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一说约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与《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陶渊明五十岁。

名家点评

  • 宋代苏轼:“《咏二疏》诗,渊明未尝出二疏,既出而知返,其志一也。或以谓既出而返如从病得愈,其味胜于初不病,此惑者颠倒见也!”(《陶渊明集评议》引)
  • 清代邱嘉穗:“咏二疏去位,所以自况其辞彭泽而归田也。”(《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

猜你喜欢

少年游·并刀如水

宋代 •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折桂令·寄远

元代 • 乔吉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感二鸟赋

唐代 • 韩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

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识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鹜,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厄,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荣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得良弼于宵寐;孰左右者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而莫致。虽家到而户说,只以招尤而速累。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大人赋

两汉 • 司马相如

相如拜为孝文园令,见上好仙,乃遂奏《大人赋》,其辞曰:

世有大人兮,在于中州。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悲世俗之迫隘兮,朅轻举而远游。乘绛幡之素蜺兮,载云气而上浮。建格泽之长竿兮,总光耀之采旄。垂旬始以为幓兮,抴彗星而为髾。掉指桥以偃蹇兮,又旖旎以招摇。揽欃枪以为旌兮,靡屈虹以为绸。红杳渺以眩湣兮,猋风涌而云浮。驾应龙象舆之蠖略逶丽兮,骖赤螭青虬之蚴蟉蜿蜒。低卬夭蟜据以骄骜兮,诎折隆穷躩以连卷。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骧以孱颜。蛭踱輵辖容以委丽兮,蜩蟉偃篬怵彘以梁倚。纠蓼叫奡踏以艐路兮,蔑蒙踊跃腾而狂趡。莅飒卉翕熛至电过兮,焕然雾除,霍然云消。

邪绝少阳而登太阴兮,与真人乎相求。互折窈窕以右转兮,横厉飞泉以正东。悉征灵圉而选之兮,部署众神于瑶光。使五帝先导兮,反太一而从陵阳。左玄冥而右含雷兮,前陆离而后潏湟。厮征北侨而役羡门兮,属岐伯使尚方。

祝融惊而跸御兮,清雰气而后行。屯余车其万乘兮,綷云盖而树华旗。使勾芒其将行兮,吾欲往乎南嬉。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纷湛湛其交错兮,杂遝胶葛以方驰。骚扰冲苁其相纷挐兮,滂濞泱轧洒以林离。攒罗列聚丛以茏茸兮,衍曼流烂坛以陆离。径入雷室之砰磷郁律兮,洞出鬼谷之崛礨嵬䃶。遍览八紘而观四荒兮,朅渡九江而越五河。

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绝浮渚而涉流沙。奄息葱极泛滥水嬉兮,使灵娲鼓瑟而舞冯夷。时若薆薆将混浊兮,召屏翳诛风伯而刑雨师。西望昆仑之轧芴洸忽兮,直径驰乎三危。排阊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登阆风而遥集兮,亢乌腾而一止。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矐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

回车朅来兮,绝道不周,会食幽都。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噍咀芝英兮叽琼华。僸侵浔而高纵兮,纷鸿涌而上厉。贯列缺之倒景兮,涉丰隆之滂沛。驰游道而循降兮,骛遗雾而远逝。迫区中之隘陕兮,舒节出乎北垠。遗屯骑于玄阙兮,轶先驱于寒门。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眩眠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乘虚无而上遐兮,超无有而独存。

水口行舟二首

宋代 • 朱熹

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其二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陶渊明
简介描述: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