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管簧乐器吹奏出清脆之声,美人灵活地移动着纤纤玉手舒缓地演奏着新制乐曲。眼中生出的情愫暗自钩连在一起,秋波横转,那情感好像要溢出来一样。
虽然在精美的居室中欢爱一场,但彼此未及充分地表露真情。欢宴结束后,一切柔情蜜意马上又成空,魂思已经如痴如醉,就如沉迷在春梦中,令人迷茫。
这首词之所写,可以说是一段乍逢即分的“艳遇”,词中用语如“雨云”“春睡”都与楚王梦高唐的故事相关。而就其所抒写的感受看,也不妨说这首词是楚王游高唐而梦神女故事的翻版。
在音乐相伴的宴会上,一位吹笙簧的女子引起了作者的注意。首句写乐声,用“韵”,用“脆”,用“锵”,点出群乐齐奏而笙簧之音尤为清越高逸,已见演奏者的技艺不凡,再加“寒竹”的修饰,使人联想娥皇女英泪酒斑竹之事,乐曲中似有一层幽幽诉说的情愫。这就使得笙从数种乐器的合奏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多情而解音的作者的目光。接着出场的是吹笙人的手:“新声慢奏移纤玉”,用“纤玉”形容手,既有形之纤细,色之自润,又有触感之轻柔,再加一“慢”字,写其动作的娴熟从容,乐声之悠然抑扬,仿佛音乐不在笙簧而在手指尖上,于是作者的目光由笙簧与手指而向上,这时才开始着笔于吹笙人的面容。但他写面容,只写其眼晴;写眼睛,又只写其眼神,这里的用笔仿佛画龙点晴,简洁有力而精彩毕出。就在这双方目光对视的一刹那,情感交融,两心相通,无限爱慕之意尽在其中。不过,李煜是男性,是君主,在他的眼中,那吹笙人的脉脉含情就带有一份挑逗的意味:“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眉目传情本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描写,如《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傅毅《舞赋》:“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这里的二句即由此而出,不仅包含了前人辞赋所描写的内容,又以“秋波”为形容,这就在传情的目光之中增添了一些幽怨意,与“寒竹”相应,使吹笙女子的神情更加动人。上阕写宴会上的相遇。
下阕承“秋波”而以“雨云”过片,转写两情相谐的情景。写两情相谐,容易写得俗艳不堪。虽然说词本艳科,无多忌讳,但到底有关作者的品格修养,词文之高下,便是作者之高下。李煜是长于写艳情而不入俗流的,这里就是一例。“雨云”的典故与“深绣户”的地点相结合,“衷素”之愿望加以“来”与“便”的说明,就将二人的情事轻轻带过,而将抒写的重点放在“谐衷素”之后的感受上:“宴罢又成空,梦迷春睡中。”“宴罢成空”,也就是一次邂逅而已。短暂的爱情,来得快,也去得快,容易让人生出恍然如梦、似真亦幻的感觉,因而说“空”,说“梦迷”,说“春睡”。一时的激情过后,再次面对现实,作者于是而有庄周梦蝶一般的感受:此身之所在,已经不能分清是刚才是梦,还是现在是梦。由此可见,李煜写艳情,多是欣赏,而少见玩弄。他有感情的投入,注重自己的感受,又精于剪裁,也就能避开俗流,而在词中表现出一些清雅的风味,做到艳而不俗。
这首词是李煜前期的作品,应是对宫中生活一个片段的实录。有人认为此词为描写后主与小周后的本事,也有人认为它描写的应是宫女向后主表达爱慕之情的场景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
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守,即诬守纳己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童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逆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高子曰: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音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余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