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想当年襄阳鼎盛的时候,山简常常醉卧在习家池。
邻近的渔女相伴来梳洗,妆成争相照看水中影。
池中清波荡漾荷花开,堤岸绿柳披拂软软垂。
忽然时过境迁人散尽,池周围一片荒凉人烟稀。
当年的豪情繁华今何在?只留下杂草丛丛露水湿人衣。
原本早晨饯别行人的处所,如今变成放牧军马的草地。
征马东奔西突太阳渐西斜,此情此景只能叫人空叹息。
盼你留意寻访桃源的路径,我也要回到赤松子的家里
《高阳池送朱二》开篇三句,描写了古时襄阳习家池的繁华;中间三句,又写出了眼下习家池的凄凉空寂;结尾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归隐决绝之心。该诗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怀古伤今,感伤襄阳不再有山简这样的人物,也是孟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该诗当作于孟浩然的晚年,诗中也可见孟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该乡土气息浓重的田园诗告诉了读者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并不是近代的事情,而是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荒凉了。
孟浩然晚年看到习家池的荒凉,又联想到自己仕途无望,有感而发写下来这首诗。
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 忘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向消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
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芳机瑞锦,如何未织鸳鸯。 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把闲言语,花房夜久,各自思量。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饭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
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
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