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白话译文

杨贵妃酣睡初醒的神情仿佛是晚春的海棠花一般,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观赏把玩。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祸患,不是因为这个杨玉环,引起那位野心家安禄山的垂涎,怎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动乱?唐明皇也就不会知道蜀道有多么难。

词句注释

  1. 南吕:宫调名。南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2. 四块玉:曲牌名,属“南吕宫”。全曲(不计衬字)二十九字,七句五韵。
  3. 马嵬坡又名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
  4. 睡海棠:比喻杨贵妃。
  5. 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6.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
  7. 玉环:杨贵妃小名玉环。
  8. 禄山:即安禄山。
  9. 蜀道难:指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之事。

作品赏析

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杨贵妃就像暮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态妩媚、娇憨可爱,唐明皇恨不得将她视作掌上明珠,天天观看。“睡海棠”是用典。《明皇杂录》记载:“上皇尝登沉香亭,召妃子,妃子时卿酒(清晨饮的酒)未醒。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醇耶?海棠睡未足耳!”“恨不得”三字言精语粹,写尽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十分传神。这三句揭露杨贵妃的恃宠而骄和唐明皇的荒淫好色。

“霓裳便是中原乱。”好景不长,安禄山发动了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袋羽衣曲》”。《霓裳羽衣曲》又名《婆罗门曲》。这种舞曲通常用来表现仙境和仙女的形象。据说,杨贵妃尤其擅长这种舞蹈。此句化用唐代杜牧的名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绝句》),揭露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深宫内苑尽情寻欢作乐,轻歌曼舞,醉生萨死,毫不理会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昏庸和生活上腐朽,给野心家以机会,发动了祸国映民的叛乱,从而使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不是因为杨玉环的美,引起了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唐明皇不会仓皇逃往四川,也不会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将安史叛乱的责任归之于杨贵妃,乃是女人祸水论的传统偏见。古人讲究“为尊者讳”,即便是讽刺、针砭,亦常常是旁敲侧击。其实作者不会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这首小令以精练见长。前半叙事,用两个生动的比喻“睡海棠”“掌中看”着重写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荒淫享乐生活,简单明了,十分精练,为后面的议论做好了铺垫。后半议论,用“不因”“怎知”几个衬字,写出安史之乱的根源。全曲只有三十六字,但融叙事、议论、抒情与一炉,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创作背景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过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军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缢死杨贵妃。李杨故事在元代,仍是文人非常热衷的题材。钟嗣成《录鬼簿》著录有关汉卿杂剧《唐明皇哭香囊》、庾吉甫杂剧《杨太真霓裳怨》,这些杂剧已经佚失。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元代唯一流传至今的关于李杨故事的杂剧。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名家点评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此曲咏史,指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荒淫误国。叙事生动,议论警策,挥洒自如。”

猜你喜欢

荆门道怀古

唐代 •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水龙吟·题文姬图

清代 • 纳兰性德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呆女。

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

宋代 • 黄庭坚

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清代 • 袁枚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马致远
简介描述: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