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白话译文

杨贵妃酣睡初醒的神情仿佛是晚春的海棠花一般,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观赏把玩。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祸患,不是因为这个杨玉环,引起那位野心家安禄山的垂涎,怎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动乱?唐明皇也就不会知道蜀道有多么难。

词句注释

  1. 南吕:宫调名。南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2. 四块玉:曲牌名,属“南吕宫”。全曲(不计衬字)二十九字,七句五韵。
  3. 马嵬坡又名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
  4. 睡海棠:比喻杨贵妃。
  5. 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6.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
  7. 玉环:杨贵妃小名玉环。
  8. 禄山:即安禄山。
  9. 蜀道难:指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之事。

作品赏析

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杨贵妃就像暮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态妩媚、娇憨可爱,唐明皇恨不得将她视作掌上明珠,天天观看。“睡海棠”是用典。《明皇杂录》记载:“上皇尝登沉香亭,召妃子,妃子时卿酒(清晨饮的酒)未醒。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醇耶?海棠睡未足耳!”“恨不得”三字言精语粹,写尽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十分传神。这三句揭露杨贵妃的恃宠而骄和唐明皇的荒淫好色。

“霓裳便是中原乱。”好景不长,安禄山发动了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袋羽衣曲》”。《霓裳羽衣曲》又名《婆罗门曲》。这种舞曲通常用来表现仙境和仙女的形象。据说,杨贵妃尤其擅长这种舞蹈。此句化用唐代杜牧的名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绝句》),揭露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深宫内苑尽情寻欢作乐,轻歌曼舞,醉生萨死,毫不理会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昏庸和生活上腐朽,给野心家以机会,发动了祸国映民的叛乱,从而使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不是因为杨玉环的美,引起了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唐明皇不会仓皇逃往四川,也不会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将安史叛乱的责任归之于杨贵妃,乃是女人祸水论的传统偏见。古人讲究“为尊者讳”,即便是讽刺、针砭,亦常常是旁敲侧击。其实作者不会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这首小令以精练见长。前半叙事,用两个生动的比喻“睡海棠”“掌中看”着重写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荒淫享乐生活,简单明了,十分精练,为后面的议论做好了铺垫。后半议论,用“不因”“怎知”几个衬字,写出安史之乱的根源。全曲只有三十六字,但融叙事、议论、抒情与一炉,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创作背景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过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军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缢死杨贵妃。李杨故事在元代,仍是文人非常热衷的题材。钟嗣成《录鬼簿》著录有关汉卿杂剧《唐明皇哭香囊》、庾吉甫杂剧《杨太真霓裳怨》,这些杂剧已经佚失。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元代唯一流传至今的关于李杨故事的杂剧。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名家点评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此曲咏史,指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荒淫误国。叙事生动,议论警策,挥洒自如。”

猜你喜欢

减字木兰花·楼台向晓

宋代 • 欧阳修

楼台向晓。淡月低云天气好。翠幕风微。宛转梁州入破时。

香生舞袂。楚女腰肢天与细。汗粉重匀。酒后轻寒不著人。

石门亭记

宋代 •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代 • 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砚眼

明代 • 冯梦龙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仆往,以一金易归。仆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甚惋惜。盖此砚佳于鸲鹆眼也。

城西陂泛舟

唐代 • 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马致远
简介描述: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