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白话译文

杨贵妃酣睡初醒的神情仿佛是晚春的海棠花一般,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观赏把玩。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祸患,不是因为这个杨玉环,引起那位野心家安禄山的垂涎,怎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动乱?唐明皇也就不会知道蜀道有多么难。

词句注释

  1. 南吕:宫调名。南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2. 四块玉:曲牌名,属“南吕宫”。全曲(不计衬字)二十九字,七句五韵。
  3. 马嵬坡又名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
  4. 睡海棠:比喻杨贵妃。
  5. 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6.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
  7. 玉环:杨贵妃小名玉环。
  8. 禄山:即安禄山。
  9. 蜀道难:指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之事。

作品赏析

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杨贵妃就像暮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态妩媚、娇憨可爱,唐明皇恨不得将她视作掌上明珠,天天观看。“睡海棠”是用典。《明皇杂录》记载:“上皇尝登沉香亭,召妃子,妃子时卿酒(清晨饮的酒)未醒。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醇耶?海棠睡未足耳!”“恨不得”三字言精语粹,写尽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十分传神。这三句揭露杨贵妃的恃宠而骄和唐明皇的荒淫好色。

“霓裳便是中原乱。”好景不长,安禄山发动了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袋羽衣曲》”。《霓裳羽衣曲》又名《婆罗门曲》。这种舞曲通常用来表现仙境和仙女的形象。据说,杨贵妃尤其擅长这种舞蹈。此句化用唐代杜牧的名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绝句》),揭露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深宫内苑尽情寻欢作乐,轻歌曼舞,醉生萨死,毫不理会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昏庸和生活上腐朽,给野心家以机会,发动了祸国映民的叛乱,从而使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不是因为杨玉环的美,引起了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唐明皇不会仓皇逃往四川,也不会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将安史叛乱的责任归之于杨贵妃,乃是女人祸水论的传统偏见。古人讲究“为尊者讳”,即便是讽刺、针砭,亦常常是旁敲侧击。其实作者不会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这首小令以精练见长。前半叙事,用两个生动的比喻“睡海棠”“掌中看”着重写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荒淫享乐生活,简单明了,十分精练,为后面的议论做好了铺垫。后半议论,用“不因”“怎知”几个衬字,写出安史之乱的根源。全曲只有三十六字,但融叙事、议论、抒情与一炉,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创作背景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过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军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缢死杨贵妃。李杨故事在元代,仍是文人非常热衷的题材。钟嗣成《录鬼簿》著录有关汉卿杂剧《唐明皇哭香囊》、庾吉甫杂剧《杨太真霓裳怨》,这些杂剧已经佚失。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元代唯一流传至今的关于李杨故事的杂剧。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名家点评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此曲咏史,指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荒淫误国。叙事生动,议论警策,挥洒自如。”

猜你喜欢

从军行

唐代 •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晨雨

唐代 •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留余庆

清代 • 曹雪芹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马致远
简介描述: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