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青蛾皓齿的美人们站在楼船上,她们吹出的横笛短箫的悲声传的又高又远。
象牙装饰的帆樯在春风中徐徐而动,锦彩做的缆绳在春日里缓缓牵动着船只。
鱼儿游动的细浪中映出歌者手中扇子的倒影,燕子踩落的飞花飘落在歌舞的席子上。
没有荡桨的小船,哪里会有上百壶如泉的好酒送到楼船上来。
此诗写了船宴的盛大场面。船宴是旅游宴席的一种。中国古代帝王贵族,于时令佳节,每乘舟泛于水上,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歌舞宴乐,是饮宴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历史悠久。杜甫的这首诗真实记录了盛唐时期歌舞升平、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的狂欢场面,为后人留下了真实形象的资料,颇有认识价值。
首二句,用“青峨”和”皓齿”,女子体貌中最突出的部分来指代歌妓,她们在船上吹奏苗箫,声音悲切传至天边。三、四句承接楼船写景,春风习习,象牙装饰的帆樯在风中任意飘动;春日迟迟,看着锦布做的缆绳缓缓牵引着船只。透过这两句景语,可以想象天气晴朗,微风徐来,船上的人们闲适快乐的心情。五、六句承接歌妓歌舞叙事,鱼儿吹起细浪飘荡,与歌扇的摇摆正好合拍,而燕子踏落的花瓣坠落到筵席之上。杜甫巧妙地将歌妓的筵舞和鱼、燕等动物结合起来,更显得热闹非凡。最后两句使用反问句式,没有荡桨的小船,哪里能送来这上百壶如泉的美酒?极言游玩场面的华丽和盛大。
这首诗主要写皇家的宴乐,但诗人的描写艳而不淫,丽而有则,真实地刻画出在城西陂泛舟的场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杜甫居于长安杜城之时。西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之一,诗人咏的是所泛之舟,而非诗人泛舟游西陂。
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
佳人别后音尘悄,瘦尽难拚。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