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陂泛舟

唐代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白话译文

青蛾皓齿的美人们站在楼船上,她们吹出的横笛短箫的悲声传的又高又远。

象牙装饰的帆樯在春风中徐徐而动,锦彩做的缆绳在春日里缓缓牵动着船只。

鱼儿游动的细浪中映出歌者手中扇子的倒影,燕子踩落的飞花飘落在歌舞的席子上。

没有荡桨的小船,哪里会有上百壶如泉的好酒送到楼船上来。

词句注释

  1. 西陂(bēi):即渼陂,古代湖名,在今陕西户县西,汇聚终南山各处的谷水,向西北流入涝水。一说因为水味美得名,一说所产鱼味美得名。
  2. 泛舟:本义指船漂浮在水上,后多指划船。
  3. 青蛾(é)皓(hào)齿:青黛画的眉毛和洁白的牙齿,泛指美人。
  4. 楼船:高大有楼的船只,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外观高大巍峨,一般甲板上有三层建筑,甲板建筑的四周还有较大的空间,便于士兵往来,甚至可以行车、骑马。
  5. 远天:高远的天空。这里指音乐声传的又高又远。
  6. 自信:自任,指任由春风吹动。
  7. 牙樯:用象牙装饰的帆樯。
  8. 迟日:指春天,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9. 徐看:慢慢的看。
  10. 锦缆:用锦做的船缆。
  11. 牵:缆绳牵动船只。
  12. 鱼吹细浪:细浪好像由鱼儿吹出。
  13. 歌扇:歌者以扇遮面。歌扇是唐朝舞乐中的常用之物。
  14. 蹴:踩,踏。
  15. 舞筵:跳舞时铺在地上的席子或地毯。筵,竹席。
  16. 不有:没有。
  17. 荡桨:划动双桨。

作品赏析

此诗写了船宴的盛大场面。船宴是旅游宴席的一种。中国古代帝王贵族,于时令佳节,每乘舟泛于水上,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歌舞宴乐,是饮宴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历史悠久。杜甫的这首诗真实记录了盛唐时期歌舞升平、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的狂欢场面,为后人留下了真实形象的资料,颇有认识价值。

首二句,用“青峨”和”皓齿”,女子体貌中最突出的部分来指代歌妓,她们在船上吹奏苗箫,声音悲切传至天边。三、四句承接楼船写景,春风习习,象牙装饰的帆樯在风中任意飘动;春日迟迟,看着锦布做的缆绳缓缓牵引着船只。透过这两句景语,可以想象天气晴朗,微风徐来,船上的人们闲适快乐的心情。五、六句承接歌妓歌舞叙事,鱼儿吹起细浪飘荡,与歌扇的摇摆正好合拍,而燕子踏落的花瓣坠落到筵席之上。杜甫巧妙地将歌妓的筵舞和鱼、燕等动物结合起来,更显得热闹非凡。最后两句使用反问句式,没有荡桨的小船,哪里能送来这上百壶如泉的美酒?极言游玩场面的华丽和盛大。

这首诗主要写皇家的宴乐,但诗人的描写艳而不淫,丽而有则,真实地刻画出在城西陂泛舟的场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杜甫居于长安杜城之时。西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之一,诗人咏的是所泛之舟,而非诗人泛舟游西陂。

名家点评

  • 明·谢榛《四溟诗话》:“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诸联绮丽,颇宗陈隋,然句工气浑,不失为大家。譬如上官公服,而有黼黻絺绣,其文采照人,乃朝端之伟观也。晚唐此类犹多。
  •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有“青蛾皓齿”,故有“横笛短箫”。楼船高敞,故声达天际,时用一“悲”字,妙。……楼船甚安,不见其动,但有风有樯,自信其船之行,用“自信”字极妙。……“鱼吹细浪”,妙在“吹”字,此联顶“青娥”来。船大则送酒必用小舟,故倒其语而簸弄风致。
  •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朱瀚曰:中二联,写得工丽绝伦。张性《演义》:“动”曰“自信”,“牵”曰“徐看”,见中流容与之象。顾宸曰:天宝间,景物盛丽,士女游观,极尽饮燕歌舞之乐,此咏泛舟实事,不是讥刺明皇,亦非空为艳曲。盛唐七律,尚有宽而未严处。此诗“横笛短箫悲远天”,次联宜用仄承;下云:“春风自信牙樯动”,仍用平接矣。如太白《登凤凰台》诗,上四句亦平灰未谐,此才人之不缚于律者。在中晚则声调谨严,无此疏放处。但气体稍平,却不能如此雄壮典丽耳。
  • 清·杨伦《杜诗镜铨》:浓丽犹近初唐。
  •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评选读本》:陈德公曰:起便作致。三、四“自信”、“徐看”字法高,“迟”故云“徐”,更有情。五、六是唐通调,结更取实事入咏,亦增致不寂寞。评:“悲远天”,“悲”字含有讽在,落句因“荡桨”字遂压“如泉”,亦是琢句联属法。

猜你喜欢

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

佳人别后音尘悄,瘦尽难拚。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满庭芳·蜗角虚名

宋代 •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宋代 • 李清照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宋代 •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唐代 •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