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近现代鲁迅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白话译文

暴君钱王早已埋入荒郊,残虐的鬼魂却仍然未消。

忠诚的伍子胥惨遭杀害,尸骨随波飘流总难寻找。

杭州平林漠漠日丽风飘,那雄鹰却不能翱翔云霄。

梅花散发著幽香的小山,都被高山大岭层层遮掉。

岳坟显得多么冷落萧条,林逋的孤山也凄凉寂寥。

还不如快投入社会激流,大风大浪中为革命吟啸!

词句注释

  1. 郁达夫:小说家。他因发起组织“中国自由大同盟”,参加“左联”,主编左翼刊物而为国民政府当局所忌恨。当时国民政府特务在上海到处杀人、捕人、迫害进步人士,郁达夫感到难以安身,想搬到杭州去住。
  2. 钱王:即钱镠(852年-932年),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国王。登假:同登遐,旧称帝王的死亡为登假。
  3. 伍相随波: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出奔吴国,助吴伐楚。后劝吴王夫差灭越,吴王不听,赐剑迫令自刎,“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4. 平楚:平林。登高望远,见树木连成一片,就像平地一样。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望远》:“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犹所谓平林也。”日和:阳光和煦。健翮:矫健的翅膀。常用来借指矫健的飞禽,如鹰隼之类,亦比喻有才能的人。
  5. 蔽:蔽于,被遮掩。高岑:高山。三国魏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这里用来形容浙江国民党党部的统治。
  6. 坟坛:指西湖边岳飞的坟墓。将军岳:指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将领。后被主和派赵构(宋高宗)、秦桧谋害。杭州西湖畔有岳坟。
  7. 处士林: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此处指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今浙江杭州人,宋代诗人。隐居西湖孤山,喜种梅养鹤。五、六两句是倒装句,是“岳将军坟坛冷落,林处士梅鹤凄凉”的意思。
  8. 何似:哪里比得上。举家:全家。游旷远:指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9. 风波浩荡:喻指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斗争。足:尽可。行吟:《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这里是指创作活动。

作品赏析

首联入题,点明杭州的黑暗政治现状。残酷压迫人民的钱大王,虽然死去千年,但他的幽灵还在杭州游荡;而效忠吴国的伍子胥,却落得葬身鱼腹,尸骨不可寻的悲惨结局。这两句诗寄托史事,影射现实, “仍如在”是点睛之笔,强调指出国民政府在杭州的暴虐统治。含蓄而尖锐地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当今的“钱王”治下当顺民,还是步伍子胥后尘。这是从政治上暗示郁达夫,不要对浙江的国民政府当局抱任何幻想。

颔联从杭州的风光景色来说。“平楚日和”和“小山香满”,借对杭州幽美风景的描写,象征一种安乐、闲适的生活境界。 “憎”于“平楚日和”的“健翮”,“蔽”于“小山香满”的“高岑”,意思是说,翱翔云天,搏击风雨的雄鹰,厌恶风和日暖、平林漠漠的小天地;革命者如果陶醉在花香四溢的小山里,那就会遮蔽自己的政治视野,而不明革命的大理。鲁迅1928年去杭州时说:“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事隔几年,他把这一观感融进了诗句中。语重心长,严肃地提醒郁达夫:不要迷恋这样的生活环境;又热忱地鼓励郁达夫:要像“高岑”,要学“健翮”,做一个有抱负的革命者。

颈联又从杭州的名胜古迹来说。西湖畔,抗金名将岳飞,生前遭奸臣陷害,壮志未酬,死后留下一座坟坛,冷冷落落;孤山上,避世隐居的林逋,留下了梅林鹤冢,寂寞凄凉。这两句诗借两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暗示郁达夫,纵然你有爱国之心,然而国民政府当局推行的是卖国政策,你也无所作为;退一步说,若是像林逋那样结庐自守,种梅养鹤,也只是孤寂无聊地度过一生,岂是出路,对郁达夫进行又一次恳切的劝告。

尾联从正面引导。既然杭州不是久留之地,那么又该到哪里去,鲁迅明确指出:“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足”字联结社会生活和文艺创作,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家和社会关系:“风波浩荡”的生活和斗争,给作家提供充足的“行吟”的题材;也只有“风波浩荡”的生活和斗争,才足以供作家“行吟”。鲁迅希望郁达夫到辽阔广大的地方去,经受大风大浪的锻炼,汲取丰富的创作源泉,写出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作品。篇末点题,为郁达夫指明正确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创作背景

鲁迅与郁达夫之间早在1923年就开始有了交往,两人感情颇深,且相互了解。

鲁迅这首诗是1933年12月30日写给郁达夫夫人王映霞的。王映霞后来在其自传《王映霞自传》中说明了此诗写作经过:“1933年春末,我们全家搬到杭州去住,但我们每个月总要到上海来办点事情,也常去看望鲁迅。有时在鲁迅寓所见面,有时在内山书店碰头。1933年12月29日下午,郁达夫和我一起看鲁迅时,我对鲁迅说:‘大先生,我们搬到杭州半年多了,你应该送一样东西给我,留作纪念,最好是你自己的作品。’说完,我就拿出四张事先带来的虎皮笺交给鲁迅。当然我知道鲁迅是会答应我的请求的,但我怕他忙,一时给忘了,所以特地把纸笺带去,放在鲁迅处比较保险。果然,鲁迅第二天就写了上面提到的那首诗(即‘钱王登假仍如在……’)。”其实,郁达夫早在这年夏天为避军阀迫害已离开上海回到浙江富阳故里,不久又移居到杭州。这年11月,他接受“杭州铁路局”的邀请到浙东旅行,途中写了一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游记文章,颇有点缀升平之嫌,鲁迅对此大不以为然,于是写了这首诗对他进行劝告。但是,当时郁达夫并没有接受鲁迅的劝告。后来他提及此事时说:“我因不听他的忠告,终于搬到杭州去住了,结果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党部的先生弄得家破人亡。”这位“党部的先生”,就是提出通缉鲁迅的许绍棣,他以卑劣手段破坏了郁达夫的家庭,使郁达夫含恨终生。

名家点评

  • 原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丁景唐《关于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的一些史实》:诗中借古喻今,用五代钱肃王的暴君统治来明喻“仍如在”,又举伍子胥、岳飞等历史人物的遭遇劝告他不要再留恋反动统治下的杭州。“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鼓励他离开杭州,换一个新的环境,到时代的风波中去,为人民“行吟”。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景深:我认为鲁迅写此诗是热情地劝阻郁达夫和王映霞不要躲到杭州去,杭州也不是安乐土,那儿的国民党更凶。鲁迅劝郁、王不要像伍子胥和岳飞那样,对凶恶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存有幻想,落得悲惨的下场;也不要像林和靖那样、过那“平楚日和”、“小山香满”的生活,拉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而要面对现实,迎着扑面的风沙,勇猛地像高岑那样地巍然不动,像雄鹰那样地展翅高飞。

猜你喜欢

望洞庭

唐代 •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宋代 •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上人书

宋代 • 王安石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原。”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耶?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酬屈突陕

唐代 • 刘长卿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寻雍尊师隐居

唐代 •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鲁迅
简介描述: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