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一切安危与福祸都不应该滞留心胸,这些艰难险阻何异于浮云飘过空中。
夜深人静中,海涛翻涌三万里远,我犹如驾驭锡杖的禅者乘月随风而去。
王守仁青年时期有“五溺”,溺于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上面这首诗就颇有一点佛家的禅意。“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在狂风卷地,巨浪劈天的大海上,一叶扁舟和汹涌的死神游戏,而舟中人对于眼前的险状却视如浮云之过太空,这是坚毅沉着的大勇。王守仁这种非凡的意志力和大无畏精神从显然是来自他那哲学家的“心”,凭藉他的“良知”。他认为宇宙间唯一的真实存在,只有他的心,“心外无物”,因此,尽管外界风吹,浪打﹑船翻,都与“我心”无关,“险夷原不滞胸中”。
信佛的人遇到类似海上翻船的生死关头,往往嘴里念佛不止,祈求菩萨保佑。但是,唐代高僧惠能却倡导“自心即佛”、“悟者自净其心”便可成佛,主张一种“自性自度”的解脱,把仰仗菩萨超度变为依靠自力,其最根本之点,就是极为重视“心”的力量。王守仁为一切都关系到一个“心”字,万物之于我心,只有被自心感知时才是存在的。以王守仁海上遇险―事来说,尽管船在惊涛骇浪中翻腾,面临生死不测之灾,而此时王守仁端坐静心,只要自己的心不为所动,似乎外界什么事情都不存在了。“险夷原不滞胸中”,这个“原”字意味深长,说明“险夷”本是心外之物,于“我心”何戚戚焉。
正因为王守仁此时有一颗充满禅理的心,此时尽管大海茫茫,风波险恶,而在他的内心却是另一个光风霁月的世界:“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诗人说,在明静的月夜中,他像一位道行高超的游方僧侣,执锡杖,乘天风,飞越三万里海涛。王守仁用“飞锡”典故关合“险夷原不滞胸中”句,说明自己在狂风巨浪中即物悟道,才能面对死亡而如此平静;因此他更体验到“心”的伟大,仿佛自己成了得真道之人了。“夜静”“月明”显然是诗人心中幻化之境,海上遇大风暴袭击,天昏地暗,大海疯狂咆哮,是不可能“夜静”“月明”的。
这首气势奔放豪迈的诗,记录了王守仁泛海悟道的深刻感受,也许在他创立“心学”的道路上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他此次脱险抵达贵州龙场驿后,便潜心著述研究,完成了他的心学体系,其核心就是“自尊其心”,极其强调主观精神。虽然它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但它催发了人们在行为思想上的主体意识,它将自心良知作为评判是非的准则,导致人们否定传统教条,推倒偶像,转化为尊重自我,合乎人性的自由解放精神。正如郭沫若所说:“王守仁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无疑是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出现的。一反程、朱之徒的琐碎,想脱去一切学枷智锁,而恢复精神的独立自主性。”章太炎则把王学归结为四个字:“自尊无畏”。就从上面这首小诗来看,也使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王守仁的思想和人格,看到了他对世界和人生哲理的思考,看到了他洒脱的心胸,豪迈的情怀,沉毅的个性,横溢的才华。
这首诗作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明武宗利用宦官刘瑾等八虎,实行特务集权统治,朝政腐败不堪。大臣戴铣、薄彦徵等上疏要求惩办刘瑾,反被逮捕下狱。群臣慑于宦官淫威,噤若寒蝉。独有王守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结果被杖责四十板,谪贬贵州龙场驿。他贬去贵阳途中,回故乡余姚辞别亲人。刘瑾派两个爪牙尾随,伺机加害。过钱塘江时,王守仁突然不见,爪牙四处搜寻,在江边发现一双鞋子,一首绝命诗,一顶斗笠飘浮在江上。两个爪牙以为他投江自杀了,才怏怏而去。原来,这是一出金蝉脱壳计,王守仁早已纵身跳上一艘商船出海了。不料船在海上遇到风暴,大海疯狂咆哮,船在劈天巨浪中漂流,生命在危殆中。王守仁却镇静自若,端坐舟中吟出了这首诗。
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
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代初进白牝鹿表
臣谨按图牒,再纪道诠,乃知麋鹿之群,别有神仙之品,历一千岁始化而苍,又五百年乃更为白,自兹以往,其寿无疆。至于链神伏气之征,应德协期之兆,莫能罄述,诚亦希逢。必有明圣之君,躬修玄默之道,保和性命,契合始初,然后斯祥可得而致。恭惟皇上,凝神沕穆,抱性清真,不言而时以行,无为而民自化,德迈羲皇之上,龄齐天地之长。乃致仙麋,遥呈海峤,奇毛洒雪,岛中银浪增辉,妙体搏冰,天上瑶星应瑞,是盖神灵之所召,夫岂虞罗之可羁。且地当宁波定海之间,况时值阳长阴消之候,允著晏清之效,兼昭晋盛之占。顾臣叨握兵符,式遵成筭,蠢兹夷狄,尚尔跳梁,日与褊裨,相为犄角。偶幸捷音之会,嗣登和气之祥。为宜付之史官,以光简册,内诸文囿,俾乐沼台。觅草通灵,益感百神之集,衔芝候辇,长迎万岁之游。
代再进白鹿表
窃惟白鹿之出,端为圣寿之征,已于前次进奏之词,概述上代祯祥之验。然黄帝起而御世,王母乘以献环,不过一至于廷,遂光千古之册。岂有间岁未周,后先迭至,应时而出,牝牡俱纯,或从海岛之崇林,或自神栖之福地,若斯之异,不约而同如今日者哉!兹盖恭遇皇上,徳函三极,道摄万灵。斋戒以事神明,于穆而孚穹昊,眷言洞府,远在齐云,聿新玄帝之瑶宫,甫増壮观,遂现素麋于宝地,黙示长生。雌知守而雄自来,海既输而山亦应,使因缘少有出于人力,则偶合安能如此天然。且两获嘉符,并臣分境,皤然攸伏,银联白马之辉,及此有救,玉映珊瑚之茁。天所申眷,斯意甚明。臣亦再逢,其荣匪细。岂敢顾恤他论,隠匿不闻,是用荐登禁林,并昭上瑞。双行挟辇,峙仙人冰雪之姿,交息凝神,护圣主灵长之体。
曾与东山约。为倏鱼、从容分得,清泉一勺。堪笑高人读书处,多少松窗竹阁。甚长被、游人占却。万卷何言达时用,士方穷、早去声与人同乐。新种得,几花药。
山头怪石蹲秋鹗。俯人间、尘埃野马,孤撑高攫。拄杖危亭扶未到,已觉云生两脚。更换却、朝来毛发。此地千年曾物化,莫呼猿、且自多招鹤。吾亦有,一丘壑。
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