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歌

宋代陆游

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渍短貂裘。

谁知老卧江湖上,犹枕当年虎骷髅。

词句注释

  1. 短貂裘:用貂皮制成的半大衣。
  2. 虎骷髅:《西京杂记》载,李广射了老虎,“断其骷髅以为枕”。

作品鉴赏

陆游老年时常怀恋昔日的军旅生活。“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这是他62岁时回忆当年在江淮前线镇江通判任上与西北前线大散关的戎马生涯;“最忆定军山下路,乱飘红叶满戎衣”(《怀旧》),这是他72岁时怀念昔日在四川宣抚使幕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醉歌》则是他82岁时回顾眷念中年时期在西北前线行围射猎、亲刺猛虎的情景,其实是反映诗人暮年对昔日身着戎装,戍边却敌之军旅生活的向往,抒发以身报国的豪情。 这是一首八旬老翁的壮歌。首句回首往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间,以“盛秋”明言;地点,以“河滩”直说;人物,以“百骑”称代,自然也包括诗人在内;事件,以“猎”即行围打猎点明。这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辽阔的河滩,百骑行围打猎的壮观场面,犹如现代电影中的历史镜头,一个远景。

次句,镜头从历史拉回到现实,远景也改为特写:“血渍短貂裘”。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件血迹斑驳的半貂皮大衣。从短貂裘上的斑斑血迹,读者不难推想到诗人当年射猎生活的激烈;而从诗人将这“短貂裘”珍藏多年,则又不难体察诗人对此物的珍惜与对当年军旅生涯的怀恋之情。这句在诗意上前承首句,后为末句张本,至为重要。

三、四两句,既写现实,又写历史,通过“老卧”与“当年”诸语将二者巧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诗中的“虎髑髅”,照应开头两句,补充说明当年“百年河滩”之“猎”系围猎射虎,“血渍短貂裘”之“血”当为虎血无疑。联系诗人的其他诗句“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建安遣兴》),“拔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怀昔》),则更不难看出这一点。《西京杂记》卷五记载:“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亦服猛也。”陆游在此言老卧江湖,犹枕当年虎髑髅,当是用李广射虎,以死虎头颅骨作枕事,也是回首当年自己刺虎的往事,更是表明他虽已年迈闲职在家,而刺虎之豪情却丝毫未减,也即其从戎信念不衰。诗中的“谁知”二字耐人寻味。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不图收复中原失地,致使包括诗人在内的爱国之士壮志难酬。“谁知”二字,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讥讽与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此诗,题为《醉歌》,所言却非醉话那般语无伦次,杂乱无章,这表明诗人爱国报国信念已深深扎根于心田,故无论是清醒还是醉酒时都不会忘却而错言。而既为《醉歌》,则又有“醉”之特点。常言道,酒能壮胆。醉酒之人,其语往往也壮。这首《醉歌》气势颇为雄壮,也颇能体现陆游这类诗的阳刚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醉歌》则是他82岁时回顾眷念中年时期在西北前线行围射猎、亲刺猛虎的情景,其实是反映诗人暮年对昔日身着戎装,戍边却敌之军旅生活的向往,抒发以身报国的豪情。 这是一首八旬老翁的壮歌。

猜你喜欢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宋代 • 李清照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

唐代 • 温庭筠

玉纤弹处真珠落,流多暗湿铅华薄。春露浥朝华,秋波浸晚霞。

风流心上物,本为风流出。看取薄情人,罗衣无此痕。

西王母图序

明代 • 归有光

新安鲍良珊客于吴,将归寿其母,作西王母之图而谒予问瑶池之事。

予观《山海经》、《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称西王母之事,信奇矣。秦始皇东游海上,礼祀名山大川及八神,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传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然终身不得至,但望之如云而已。汉武帝诸方土言神仙若将可得,欣然庶几遇之。穆王身极西土,至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瑶,乃秦皇、汉武之所不能得者,宜其乐之忘归。造父何用盗骊、骅骝、骤耳之驷,驰归以求区区之徐偃王,穆王岂非所谓耄耶?

《列子》日: “穆王觞瑶池,骤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日:‘呜呼!予一人不足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穆王盖有悔心矣。然又日:“穆王几神人哉!能穷当世之乐,犹百年乃殂,后世以为登遐焉。”《传》云:“天子西征,宿于黄鼠之山,至于西王母之邦。”执圭璧好,献锦组,西王母再拜受之,觞瑶池之上。遂驱升于弁山。乃纪其迹于石,而树之槐,眉日西王母之山 《山海经》日:玉山,西王母山也,在流沙之西。而博望侯使大夏、穷河源,不睹所谓昆仑者。此殆如武陵桃源。近在人世而迷者也。《武帝内传》云:帝斋承华殿中,有青鸟从东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日:“此西王母欲来也。”顷之,西王母乘紫云辇,驾五色龙上殿,自设精馔,以袢盛桃,帝食之甘美。夫武帝见西王母于甘泉、柏梁、蜚廉、桂馆间,视穆王之车辙马迹周行天下,不又逸耶?岂公孙卿所谓“事如迂诞,积以岁年乃可致”耶?然史云“候伺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则又何也?史又云“时去时来,其风肃然”,岂神灵怪异,有无之间固难言也?

庄生有言: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子其归而求之,西王母其在子之黄山之间耶?

今天子治明庭,修黄帝之道,西王母方遍现中土,人人见之。穆满、秦、汉之事,其不足道矣!

深虑论

明代 •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书蒲永升画后

宋代 • 苏轼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漥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苍黄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窠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予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日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陆游
简介描述: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遭到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被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留下绝笔诗《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陆游著有《剑南诗稿》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