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

唐代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白话译文

在浣花溪水流的上游溪畔,主人选择有树林池塘并且景色幽雅之地为我筹建草堂。

他们知道我愿在城外少尘俗之事的地方卜居,这个地方另外还有清澈的江水,以销除我行旅怀乡的愁思。

我仿佛看到那无数的蜻蜓一齐在天地间飞翔,一对紫鸳鸯同在溪水上出没。

如果兴会所至,这里能够东行万里,须要前往山阴的话,顺水搭舟即可到达。

词句注释

  1. 卜居:本自《楚辞》名篇《卜居》,字面意思是选择居住的地方,实际是借用屈原对人生道路的抉择。
  2. 浣花溪:在四川成都西郊,一名百花潭,锦江上游一段,杜甫结草堂于溪畔。溪,一作“之”,一作“流”。
  3. 水西头:浣花溪由西向东流,水西头即在溪之上游。
  4. 主人:指当地的亲友,或指剑南节度使裴冕,或是诗人自称,未详。
  5. 为卜:即行卜。为,即施行;卜,选择。
  6. 林塘:指树林池塘,泛指幽居之所。王勃有《林塘怀友》,其《别人四首·其三》:“林塘风月赏,还待故人来。”刘孝绰《侍宴饯庾于陵应诏》:“是日青春献,林塘多秀色。”
  7. 幽:僻静,幽雅。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8. 出郭:双关语,喻作者避难入蜀,远离了政治漩涡。郭,即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9. 少尘事:没有俗世打扰。尘事:尘俗之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10. 更:另外。
  11. 澄江:清澈的江水,这里指浣花溪。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清澈静止。
  12. 销:消除。《后汉书·方术传下·寿光侯》:“此小怪,易销耳。”
  13. 客愁:行旅怀乡的愁思。戴叔伦《暮春感怀》:“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国何处此登楼。”
  14. 齐:一齐。
  15. 鸂鶒: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暝渚藏鸂鶒,幽屏卧鹧鸪。”顾嗣立注:“鸂鶒,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在溪中无毒气。”
  16. 对:共,同,合。《魏书·张镋传》:“遣中书侍郎高闾与镋对为刺史。”
  17. 沉浮:在水上出没。语出《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扬舟,载沉载浮。”
  18. 东行万里:即向东行驶万里。
  19. 堪:能够、胜任。《尚书·多方》:“惟尔多方,罔堪顾之。”
  20. 乘兴:兴会所至,用王子猷典故,下文“山阴”、“小舟”同出于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安道)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子猷)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安道)!”’
  21. 须向:需要前往。须:应当;向,前往,去。
  22. 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杜甫青年时期曾南游昊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到过会稽(即山阴)。

作品赏析

此诗首联写出草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并透露出选择在此处营造的原因:浣花溪碧水蜿蜒曲折,绕着草堂潺潺流过,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令人沉醉。在幽静的地方居住有两大好处:一是少烦扰,二是洗客愁。这正符合诗人当时的状态。

颔联从人的角度诠释“林塘幽”,实际上是写出了为什么要选幽静的地方的理由,比首联递进了一个层次。那里离城区远,出了城郭就少了许多凡尘俗事的烦扰,而且那里还有澄清的溪水可以洗涤远客的忧愁。澄清的江水静静地流是自然之境;“消客愁”则是情感的流露。

颈联则从物的角度写出“林塘幽”之情状,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陶冶情操,修养性情。许多蜻蜒点水,都是自由地上上下下。鸂鶒戏水,成双结对,时浮时沉,悠闲自在。以动物之动来衬托林塘之幽,幽中有生气。此情此景,让诗人顿觉先前漂泊辗转的疲惫一扫而空,忘却了俗世喧嚣带给他的烦恼,自然引出尾联的“乘兴”。

尾联写诗人的内心想法,在这地方居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从这里出发可以乘船顺长江之流直下,直达山阴。诗人很想东行万里去山阴,效仿王子猷雪夜驾舟访戴安道。但诗人可能并非真的要拜访谁,或许诗人已经厌倦了烦嚣的现实生活了,想要去访道寻仙;或许诗人要访自己的朋友,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总之,诗人在经历人生动荡后,憧憬隐居与安逸。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开始卜居成都西郭草堂时所作。乾元二年(759年)年底,杜甫一家由同谷到达成都,在草堂寺暂时居住了一段时间。在饱经忧患、备尝困苦、又正当“一岁四行役”之后,诗人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在寺旁空地营造草堂,有了安身处所,喜不自禁地创作这首诗,以表达避俗野居的乐趣。

名家点评

  • 明·王嗣奭《杜臆》:客游者以即次为快,故此诗篇翩跹潇洒,不但自适,亦且与物俱适。况溪水东行,一泻万里,直通吴越,可以乘兴而往,山阴易舟作子猷之访戴,岂非卜居之一快哉?
  • 清·金圣叹《唱经堂第四才子书杜诗解》:“已知”、“更有”,写出主人选地,先生即次一段情事,所谓暂脱樊笼,其一时饮啄之乐如此。
  •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草堂在西,却纵言东面澄江之可以销愁,则水西幽胜言外益见。如此诗法,使人何处捉摸!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公《壮游》诗云:“鉴湖五月凉。”盖深羡山阴风景之美。今见浣溪幽胜,仿佛似之,故思乘兴东游,此快意语,非愁叹语。
  •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黄生曰:结联暗用孔明,子猷语,融会入妙。
  •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公虽入蜀,而东游乃其素志,故结联特缘江寄兴。盖当卜筑伊始,而露栖止未定之情也。
  • 清·杨伦《杜诗镜铨》:张云:“齐”字、“对”字,写出物情。
  • 清·卢麰、王溥选辑《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亦是浅率之章。用第四一句引开,下即写江中所见,二句便复出乘流“东行”一意,章法有开展,便不径直矣。

猜你喜欢

战城南

唐代 • 李白

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梅花开到九分

清代 • 叶燮

亚枝低拂碧窗纱,镂月烘霞日日加。

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怜处士已无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谒老君庙

唐代 • 李白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浣花溪记

明代 •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