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乐·西湖即事

元代张可久

蕊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缥缈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阑干晚风,菱歌上下,渔火西东。

白话译文

漫游西湖就好像置身仙境,走进了蕊珠宫和蓬莱洞。岸上青松夹道,树荫浓密;湖中荷花怒放,清香扑鼻。艳丽的晚霞像千张织机织出的匹匹彩缎,平静的湖水在月光映照下,又好像是一片冻结了的银河。佳人翩翩起舞,仿佛双双飞起的凤凰;紫箫声悠扬,回荡在寒月辉映的夜空。这时凭倚着阑干,迎着习习晚风,倾听时高时低的采菱歌声,看那渔船上的灯火四处游动。

词句注释

  1. 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普天乐:曲牌名,基本句式为三三、四四、三三、七七、四四四(不计衬字)。
  2. 蕊珠宫:道教传说中的仙宫。
  3.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4. “千机”句:形容天上的云和彩霞像织女用织机织出的千重云锦。
  5. 缥缈:隐隐约约。双飞凤:谓凤凰有两只彩翼。
  6. 紫箫:古人多截紫竹制箫笛,故称紫箫。

作品赏析

中国民间早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这首曲子首尾写现实中的西湖景色,中间展开瑰丽的想象,把人们引入仙境,云锦遍布,银河倒映,仙女飞升,月下吹箫。读者既可看到西湖月夜的清丽、飘渺,又可产生如临人间仙境之感。

此曲是咏西湖夜景的名篇,在内容上很有特色。(一)以景托情。作者选用了阑干、菱歌、渔火来概括西湖秋夜之美。作者通过星星点火的鱼货,时断时续的晚风,上上下下的菱歌,把秋夜西湖的静,表现得十分生动传神。(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幻觉的交错。视觉——青松影里,看见青色的松树倒影在湖里。听觉——缥缈佳人双飞凤,紫箫寒月满长空,听到日夜游湖人的箫声应起了。嗅觉——红藕香中,嗅到湖上荷花飘来的阵阵清香。触觉——阑干晚风,晚风吹来,触到诗人的肌肤。 幻觉——缥缈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作者幻想仿佛看见了两位佳人骑着飞凤,披着清冷的月光向广寒宫飞去。

此曲在写作手法方面也很有特色。(一)富有想象力。作者拥有非同凡响的想象力。“缥缈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湖上的箫声引起作者的遐想。前句写作者隐约地好像看到萧史与弄玉这一对佳人乘着飞凤长空飘逸而去,这是虚写。后句写湖上的萧声与天空的寒月引起诗人的遐想,这是想象丰富多彩。(二)虚实、古今的交杂。虚景:蕊珠宫——天宫,蓬莱洞——海上仙山;实景:青松——钱塘十景之一,红藕——西湖十景之一。镜头从虚幻的仙境转移至地面的真实情景,精致美妙与仙府的奇异美景融为一体。(三)善用修辞。曲中用了比喻、夸张和衬托手法。“蕊珠宫”是道教传说中的天宫,“蓬莱”则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作者把西湖的美比喻成美不胜收的天宫和仙山,让人联想到西湖的美。“千机云锦重”,形容天上的云和彩霞象织女用织机织出的千重云锦,幻想与现实相融合,使西湖夜景更加柔媚动人。阵阵晚风给人带来湖面的清凉,使人舒适而惬意、满意。上下菱歌打破了西湖寂静,更显出四周的安恬。“千机云锦重”是形容晚霞之多之美“,一片银河冻”乃是形容银河的冷清。此两句乃是数目上的衬托。一个形容多一个形容冷清,无形中增强了画面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四)引用典故。引用箫史、弄玉的故事。箫史善吹箫,秦穆公将喜爱吹箫的女儿弄玉嫁给他。数年后,弄玉乘凤、箫史乘龙,升天而去。(见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五)对仗工整,韵律优美。对仗是用对称的字句或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内容更鲜明有理,让读者有深刻的印象。如“蕊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全曲除了“缥缈佳人双飞凤”和“阑干晚风”,其他的韵脚相同。

另外,全曲语言华丽,风格典雅,用字雅正。其语言充满华丽美,语句精炼,词语配搭恰当,手法熟练,具备本身的典雅风格。

此曲想象丰富多彩,比喻新颖独特,幻想与现实相融合,使西湖夜景更加柔媚动人。这种把想象和现实结合起来的写法,与李商隐的《碧城》诗、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创作背景

此曲载于《张小山北曲联乐府》。张可久一生喜欢游山玩水,杭州西湖是他流连时间最长、吟咏最多的地方。元代至大、延祐年间,张可久曾居住在杭州。他写下了百余首以西湖为题材的散曲作品,这首小令就是其中之一。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名家点评

  •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金启华:这支散曲了无痕迹地将现实景象和幻想世界结合在一起。让想象的翅膀更为自由地飞翔在绚丽天界里,饱览神奇景色;最后又回到了人间。这样写来,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月夜西湖清彻瑰丽的自然美,同时更把它诗意化了,有突出的诗画交融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卷)
  • 北京师范大学元代文学学会秘书长魏崇武:此曲描写西湖美景。作品开头定下了美丽、神奇、变幻的基调,然后充分调动起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和幻觉,通过时空的转换、色彩和光线的变化,把西湖写得有如仙境一般。“青松”“红藕”二句写的是“九里云松”和“曲院风荷”的风光,它们分别是“钱塘十景”和“西湖十景”之一。“缥缈”“紫箫”二句暗用《列仙传》萧史、弄玉乘龙跨凤升天的故事。这支曲子的语言美感十分突出,当得起“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的称誉。(《元曲大辞典》)
  •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此曲是咏西湖夜景的名篇,很有特色。想象丰富多彩,比喻新颖奇特,幻想与现实、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此曲堪称元曲中的杰作。(《元曲:彩图版》)

猜你喜欢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浣溪沙·上巳

明代 • 杨基

软翠冠儿簇海棠,砑罗衫子绣丁香。闲来水上踏青阳。

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水流花落任匆忙。

乌栖曲

唐代 •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君子法天运

唐代 • 韩愈

君子法天运,四时可前知。

小人惟所遇,寒暑不可期。

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

焉能使我心,皎皎远忧疑。

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其二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其三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其四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其五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其六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巄嵷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拨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其七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张可久
简介描述:

张可久(约1270年~约1350年),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一说名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