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卫书壁

明代王守仁

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戍参差暮角催。

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

莺花夹道惊春老,雉堞连云向晚开。

尺素屡题还屡掷,衡阳那有雁飞回。

白话译文

高低不齐的山城墙垣间楼台隐隐,边野驻军那参差的角声伴着黄昏。

前往贵筑的山路蜿蜒伸入峰顶,远来夜郎的戍客是从京师启程。

满路的山花鸟鸣提醒人春色已深,高耸的城堡在薄暮时还开着门。

洁白的信笺多少次写了又扔下,衡山以南哪里还能有大雁报讯。

词句注释

  1. 兴隆卫:即今贵州黄平县治,明代在此设卫所驻军,建有城堡。卫是明代的军事单位,都司下设卫。书壁:题写在壁间的诗文。古人喜欢在客舍旅亭壁间题诗,以抒发旅途情怀。
  2. 野戍:边远地区驻军的营垒。暮角:暮色中传来的军营号角声。
  3. 贵竹:贵筑,贵筑长官司所在地。
  4. 夜郎:此处泛指贵州。日边:指帝京。
  5. 莺花:莺啼花放,是春天景物特色,用以概指春景。春老:春意已深。
  6. 雉堞:城墙长三丈广一丈为雉。堞,女墙,即城上端如齿状排列的矮墙。泛指城墙。
  7. 尺素:一尺长的生绢,古人写文章或书信所用,此指给师友的书信。屡题还屡掷:屡次写好的书信都丢弃了。掷,扔弃。
  8. “衡南”句:衡南,衡山以南。传说大雁南飞,至衡山而回兴隆远在衡山以南,不见天雁,故无法托雁传递书信。又有鱼雁传书故实。

作品赏析

这首诗作者通过兴隆卫的见闻和感受,抒写其音讯难通、欲归不能的思乡之情。

首联写卫城楼台高耸于山峰,远处可见,天近黄昏,号角阵响,催促在山野演武的卫兵回营。作者开门见山,直描兴隆卫地势险要,以号角催兵烘托出军事重镇的野练气氛。次联写黔道难,旅程艰险。去贵竹的驿道盘入山巅,去往夜郎的行人都是从京城贬谪而来。一幅攀登崎岖山路的暮归人图景跃然纸上。颈联写兴隆卫晚春暮色近景。莺鸟忙归林,山花夹道香,令人惊叹春天快要过去了。连缀云霞的城门洞开,迎接夜幕降临。末联作者抒怀,流露赴谪贵州途中的感伤心情。作者南行赴谪,一路上不断向亲朋好友写信投寄,可惜得不到衡南等地的回音,感到苦闷。

全诗既有古道落日、暮角边声的边地戍所的特征,又有群山环抱、高下参差的山城景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意境。而意境之苍凉,又同心境的悲凉融合在一起,使思乡的愁绪具体化、形象化,景情交融,妙合无垠。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赴戍途中所作。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为反对宦官刘瑾而被廷杖四十,又被谪贬到贵州龙场为驿丞。正德二年(1507年)十二月,王守仁从浙江起程赴贵州,到达贵州兴隆卫时已至暮春。目的地虽将到达,但跋山涉水,一路辛劳,离中原越行越远,满目异乡风光,缅怀京中师友,感慨书信难通,心中不禁生出愁绪。因而途径五里墩驿道时,视野豁然开阔,鸟瞰兴隆卫山城美景,慨然写下这首诗。

名家点评

  •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郝永《王阳明谪龙场文编年评注与研究》:前六句为写傍晚时分所见之景,后二句写反复题写家书,却无条件寄出的现实情状,其中“屡题”“屡掷”二词传神,给人如在目前之感。

猜你喜欢

亲政篇

明代 • 王鏊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刬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寄宇文判官

唐代 • 岑参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宋代 •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泰山吟

魏晋 • 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王维吴道子画

宋代 • 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王守仁
简介描述: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为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阳明心学”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清代学者王士祯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