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戍参差暮角催。
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
莺花夹道惊春老,雉堞连云向晚开。
尺素屡题还屡掷,衡阳那有雁飞回。
高低不齐的山城墙垣间楼台隐隐,边野驻军那参差的角声伴着黄昏。
前往贵筑的山路蜿蜒伸入峰顶,远来夜郎的戍客是从京师启程。
满路的山花鸟鸣提醒人春色已深,高耸的城堡在薄暮时还开着门。
洁白的信笺多少次写了又扔下,衡山以南哪里还能有大雁报讯。
这首诗作者通过兴隆卫的见闻和感受,抒写其音讯难通、欲归不能的思乡之情。
首联写卫城楼台高耸于山峰,远处可见,天近黄昏,号角阵响,催促在山野演武的卫兵回营。作者开门见山,直描兴隆卫地势险要,以号角催兵烘托出军事重镇的野练气氛。次联写黔道难,旅程艰险。去贵竹的驿道盘入山巅,去往夜郎的行人都是从京城贬谪而来。一幅攀登崎岖山路的暮归人图景跃然纸上。颈联写兴隆卫晚春暮色近景。莺鸟忙归林,山花夹道香,令人惊叹春天快要过去了。连缀云霞的城门洞开,迎接夜幕降临。末联作者抒怀,流露赴谪贵州途中的感伤心情。作者南行赴谪,一路上不断向亲朋好友写信投寄,可惜得不到衡南等地的回音,感到苦闷。
全诗既有古道落日、暮角边声的边地戍所的特征,又有群山环抱、高下参差的山城景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意境。而意境之苍凉,又同心境的悲凉融合在一起,使思乡的愁绪具体化、形象化,景情交融,妙合无垠。
这首诗为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赴戍途中所作。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为反对宦官刘瑾而被廷杖四十,又被谪贬到贵州龙场为驿丞。正德二年(1507年)十二月,王守仁从浙江起程赴贵州,到达贵州兴隆卫时已至暮春。目的地虽将到达,但跋山涉水,一路辛劳,离中原越行越远,满目异乡风光,缅怀京中师友,感慨书信难通,心中不禁生出愁绪。因而途径五里墩驿道时,视野豁然开阔,鸟瞰兴隆卫山城美景,慨然写下这首诗。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菊花残,梨叶堕。可惜良辰虚过。新酒熟,绮筵开。不辞红玉杯。
蜀弦高,羌管脆。慢飐舞娥香袂。君莫笑,醉乡人。熙熙长似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