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梅花还带着雪,刚刚有些暖意,烟柳也才发青。
陪着姚使君来听童子的颂歌,佛家的经书。
领会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虚无的,领悟了空也就厌恶实体了。
我迷惑的心应当觉悟,游子的思绪却还没有平和下来。
全诗从惠上人房梅暖带雪,柳青含烟领起,然后谈佛说禅,涉入觉路,是为孟浩然佛诗中别具一格的述理之作。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首联以工稳的对仗将优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精确的描写使“雪梅”、“烟柳”顿现眼前。
颔联“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点明游寺主题。同时也以梵行犹如童子,深得法王经旨来表示对惠上人的赞叹。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颈联两句写出了诗人参偈听经后的感受。领会了佛理,就知道了“无我”的妙义。《止观》卷七云:“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通过“析空观”,离开对五蕴所合之“我”的执着,自然对有形的物质之躯产生厌离心。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经此一番领会观察,诗人表达了对觉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难平,而显出淡淡的尴尬愁绪。虽然不能全然离尘入佛,但还是清晰的表明了诗人对清静佛门的向往之情。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孟浩然一生的交游颇多,僧人为其重要的交游对象之一,他也喜好登游各种佛寺禅居。这首诗就是他陪着一位姚姓州郡长官一起拜访一位禅师后所作。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鶺鴒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