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

清代纳兰性德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馀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白话译文

催促春花盛开的鼓声一直还没有停,酒醒之后已经看见落花纷纷扬扬。不忍倾杯一饮而尽这酒杯中残余的薄酒。面对秋风,离情别绪顿生,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可爱的人儿阿,如今这离别又出现在眼前,寂空无所依,只留下一轮圆月,独立天际,甚至就连这月亮也与当时我们在一起时不同,你看这凄凉的清光缕缕地照在我的青丝上,如何不催人泪下。

词句注释

  1. 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2. 花奴:唐玄宗时汝阳王李琎的小字。
  3. 残红舞:指花落。
  4. 覆:倾翻酒杯,指饮酒。
  5. 馀觞(yú shāng):杯中所剩残酒。
  6. 粉香:代指钟爱的女子。
  7. “月也”二句:如今的月光也与当时不同了,只照着我的鬓发。

作品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临别前和临别时的环境以及心理描写,来渲染相思之情。这首词表达情感典型特点就是毫不节制,倾倒式地表现情感。

上片情感表现还在自控的范围内,通过临别前饮酒与心绪不宁的矛盾心态,最多是愁肠百结而“不忍覆余觞”,实在不能忍受心中痛苦也只是“临风泪数行”,或许情人问起,她可能还会忍住说是眼中吹进了沙子。

下片就显然增强了情感,通过写马上要离别时,突然感到物非人非的强烈情感,表达了面对离别而无法自禁的剧烈情感变化。原本物是人非都已是催人肝肠寸断的了,她却说就连物也并非原来的物了,天上那轮见证过“你我”二人爱情事实的圆月也突然冷酷无情起来,这营造了一种极大的内心恐惧感、寂寞感、空虚感。

这首词写思恋、写离别,本身用词也巧,典故也大有可玩味处,真可读可感:花奴不鼓,唯见残红飞舞,前欢不再,而其悲则无穷,读之惨然,起身无绪,怅然若有所思。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有人考证说是容若在塞外公干的时候怀念爱侣之作。容若从春至秋,久在东北,怀念之情,愈酿愈浓。场景是一次宴会,一次狂欢的宴会。

名家点评

  • 清初词人先著《词洁》卷一:“轻而不浮,浅而不露,美而不艳,动而不流,字字盘旋。”
  • 现代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清词三百首》:“这是在塞外怀念其爱侣之作。原词第一首有‘春归归不得,两江松花隔’之句。松花是松花江,流经黑龙江、吉林两省。盖自春至秋,久在东北。短幅而语多曲折,能透过一层写。”

猜你喜欢

醉妆词·者边走

五代 • 王衍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陌上桑

魏晋 • 曹丕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

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笮。

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

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

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

伴旅单,稍稍日零落。

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题画

明代 • 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河渎神·孤庙对寒潮

唐代 • 温庭筠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唐代 •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