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松

宋代王安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白话译文

古松枝干高耸,有八百多尺,直上青天,迥然超出众木。

山谷里吹来的风,使古松在晩上发出响声,明月照着古松,在地上投下一片阴影。

古松长得这样高大,并不是人工用肥料栽培的结果,而是大自然的创造化育。

要是国家朝廷宗庙缺少良材,就当被取用,只是没有优良的工匠就不要砍伐它啊。

词句注释

  1. 古松:千年之松。
  2. 百余寻:形容古松长得很高。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3. 青冥:青天高处。李白《长相思》:“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附林:独立山林之外。
  4. 壑:山谷。
  5. “岂因”句:语本唐人张九龄《感遇》:“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粪壤,肥土。
  6. 乾坤:天地、日月的代称。造化心:语本杜甫《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造化,创造化育,也指大自然。
  7. 廊庙材:本指建筑朝堂宗庙的高大之材,引指可在国家政治上大有作为的杰出人才。战国慎到《慎子》:“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又可称廊庙具、廊庙器。
  8. 良匠:高明的匠人。

作品赏析

此诗咏松言志,松为老松。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云:“苍松古柏,美其老也。一切花竹,皆贵少年;独松柏与梅三物,贵老而贱幼。”这个“老”在此篇显然是取其高大挺拔,足堪大用。

这首诗首联即写古松的茂盛与高耸,且独立丛林之外。不附林,拟人语,开始见其孤傲个性。颔联拓开背景,千山万壑,风生月照,渲染衬托,突出形象。颈联议论,看似代古松发言:成长全赖造化之功,不借粪壤之力。实则是说,古松秉天地之心,立身纯洁。尾联说古松材为世出,正逢廊庙需求之际;然而,若无良匠,其他人就不要随意采伐了。言外之意,古松不仅足堪大用,也正逢廊庙乏材之际。然而,古松既是大材,就必须由善于运用斧斤的良匠来砍伐、加工,否则,只会使用不当,损伤大材。

毫无疑问,诗人是借咏古松以言志。古松是廊庙之材,而王安石也是以致君尧舜自任的。君主需要并且选择安邦定国的杰出人才;与此同时,这类人才在愿意献身兼济大业的同时,在为谁而用的问题上,不能不有所选择。倘若所遇之君并非明君,则不仅不能有所作为,反而受到伤害,不能自保。因此,在这首诗里,作者实际上提出了君臣之间双向选择的原则问题。这既是历史教训使然,也可见作者的政治个性。

此篇所写古松,形象高俊,立身纯洁,既具献身精神,有具处世理性,确是诗人自我写照。

创作背景

诸家未定此篇作年,当作于熙宁(1068年-1077年)以前。据传,德安(今属江西)名士王韶(1030年-1081年)曾为东林寺内古松赋诗一首:“绿皮皱剥玉嶙峋,高节分明是古人。解与乾坤生气概,几因风雨长精神。装添景物年年别,捭阖穹愁日日新。惟有碧霄云里月,共君孤影最乡亲。”王安石游庐山,见诗,甚爱之,因和诗一首云云。此松为东晋高僧慧远亲手植于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内。二松矗立,苍劲挺拔,气势不凡。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任提点江西刑狱,按临潘阳,曾召王令来会,可能同游庐山,得见王韶之作,遂有此诗。王令有《大松》诗:“十寻瘦干三冬绿,一亩浓阴六月清。莫谓世材难见用,须知天意不徒生。长蛟老蜃空中影,骤雨惊雷半夜声。却笑五株乔岳下,肯将直节事秦嬴。”疑即此时之作。

另一说,谓王安石游湖北罗田天堂寨(大别山主峰)下之降风殿,见殿后古松,遂赋此诗。

名家点评

  • 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如宋人王安石咏松诗句“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古松》)、“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哀贤亭》)一类,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
  •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这首诗艺术形象鲜明。前半从高、低、远、近等多种角度来描绘古松,高——青冥;低——万壑;远——千山;近——直干。视觉的移动面极宽,又加上风响、月照等等,使画面繁复而又清晰可赏。后半的议论中,抑扬去取全在常人设想之外,又在贤人情理之中。议论既是整个古松形象的组成部分,又较明显地透露作者的寄托之义。在语势上,“岂”先作否定,“自得”再作肯定,“见取”先作肯定,“勿侵”再作否定,跌宕起伏,理在其中。与古松的苍劲、庄重形象相得益彰。既有诗人的气质,又具备了论辩家的本领与文学家的才能。

猜你喜欢

南乡子·双荔枝

宋代 • 苏轼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不暂离。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

入若耶溪

南北朝 •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后湖晚坐

宋代 • 陈师道

水净偏明眼,城荒可当山。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

谒金门·空相忆

唐代 • 韦庄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公无出门

唐代 • 李贺

天迷迷,地密密。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王安石
简介描述: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