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先生论

明代李贽

遇得其人,则一言以兴;遇不得其人,则一言遂死。千载遇少而不遇多,此志士所以在山,仁人所以尽养寿命也。唯其不忍为,是以莫肯为,歌咏弹琴,乐而忘死,宜矣。然则东方生盖亦幸而遭遇汉武者也。人谓大隐居市朝,以东方生为朝隐。噫!使非武帝爱才知朔如此,敢一日而居市朝之间哉?最先避世而歌德衰者朔也。

白话译文

遇到了投缘的人,那么说上一句话就愿意为他效命;遇不到投缘的人,那么说上一句话就彻底失望。自古以来都是遇到的少、遇不到的多,这就是为什么志士总是隐居,而仁和的人总是能活到长命的原因。只因为他们不忍心做,所以不肯做,于是弹琴唱歌,在快乐中忘记死亡,这样才好。既然如此,那么东方朔应该为遇到汉武帝而感到庆幸。人们说隐居的最高境界是在朝廷中隐居,东方朔就是在朝廷中隐居。唉!如果不是汉武帝这么爱惜人才,这么了解东方朔,又怎么可能在朝廷中隐居呢?东方朔是最先逃避世事、讽刺世风渐下的人。

词句注释

  1. 非有先生:是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假托的一个官员,此人在吴国作官三年,始终无言,吴王问他缘故,他错机启发吴王进行改革。
  2. 其人:这里指像汉武帝那样善于用人的君主。
  3. 兴:起,这里指得到重用。
  4. 在山:隐居深山。
  5. 养寿命:避祸以求保身长寿。
  6. 不忍为:指不忍心做卑躬屈膝,迎合君主,无益于治国的谗臣。
  7. 莫肯为:不愿去做官。
  8. “歌咏”二句:指乐于坚持过隐居生活。
  9. 东方生:即东方朔。汉武:汉武帝刘彻。
  10. 大隐:旧时称身居市场和朝廷而不求利禄为大隐。
  11. 朝隐:旧时指虽居位在朝,而淡泊恬退与隐居无异。
  12. “最先”句:意为若不是遇到像武帝这样的爱才之人,恐怕最先避世而感叹自己不遇的就是东方朔吧。歌德衰,语本《论语·微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何德之衰”,意为为什么这么倒霉?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读后感,作者借着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赞美了汉武帝的爱才,东方朔的得遇,并对“千栽遇少而不遏多”的历史与现实发出了感慨。

人谓东方朔为隐于朝的大隐之士,但李贽认为如果没有汉武帝的知人之明,东方朔就不可能真的隐于朝。可见,君王的态度更重要。这符合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主旨。这篇文章以非有先生仕于吴三年而不言,吴王怪而问之,答以“谈何容易”这件事,阐明进谏难而纳谏更难的道理,以及察言纳谏对君主社稷的重要性。李贽通过对东方朔与汉武帝关系的分析,暗刺明代闭塞言路,不爱惜人オ,不会使用人オ,只会使用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奴才的丑恶现实。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活泼,直指要害,颇能代表李贽史论的特征。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是李贽读西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而作的一篇札记。

名家点评

  • 明·方岳贡《国纬集》:“此文自明出处之义,亦答客傲意也。起一段规摹《韩非子》而得其变化。”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义成《明小品三百篇》:“本文语言简洁,活泼,直指要害,颜能代表李贽史论的特征。”

猜你喜欢

哭晁卿衡

唐代 •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上郭赞府启

唐代 • 骆宾王

宾王启:侧闻枢精啸谷,韵清濑于惊苹;震德昇乾,靉元枝而布暖。虽涸鳞儒沫,尚觖望于鲸波;而决羽抢榆,颇思迁于莺树。

伏惟公琼基叠秀,积珠构于三龙;玉翰惊华,煜瑶林于八桂。仙飞有道,萦河泛高尚之舟;德验通神,灵策动幽明之镜。产耶溪而濯质,霜镡廓丰匣之姿;孕锺岭而飞华;虹玉绚荆岩之气。松秋表劲,翊赬霞而插极;菊晚驰芳,涵清露而炫沼。鉴悬龙镜,明逸照于咸阳;韵入凫锺,惊洪音于长乐。心源泛藻,控鼇壑以朝宗;情岳披莲,掩龟岑而作镇。惠牛曜辩,惊荀鹤于谈丛;扬凤摛文,咏邹龙于笔海;故佐铜章于磬诸,侧扇文鳐之风;贰墨绶于铜郊,赞诱祥鸾之化。弦挥单父,弼清韵于嵇琴;化洽中牟。翊驯翬于潘稚。加以延宾置驿,接士轼庐。采拔刍微,迈钦贤于司马;提奖幽滞,轶取俊于淳于。某瓮牖轻生,席门贱品,幸以参名比屋,悦康衢以自娱;预迹藕耕,欣日出而知作。又以家传素业,弋书林而骋志;少奉庭训,驰文圃以游魂。至于白简青箱,颇测探其奥旨;竹书石记,亦幽求其邃原。虽未能叫彻帝阍,声驰宰府,而颇亦见推里閈,誉浃乡闾。方今银箭缠秋,金壶应节。吮墨翘足,希造杖于一枝;味道弹冠,望横经于重席。不量庸昧,窃冀扬庭。伏乞恩波,暂垂回盼。倘使陈留逸调,下探柯亭之篠;会稽阴德,傍眷馀溪之蔡。则回眸之报,不独著于前龟;清亮之音,谁专称于往笛?虽沧溟远量,敢不愧于牛涔;而嵩岱洪恩,终曾酬于蚁垤。轻喧视听,忧讋惟深。猥渎阶庭,兢惶交集。谨启。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唐代 •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南乡子·洞口谁家

五代 • 欧阳炯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题李凝幽居

唐代 •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李贽
简介描述:

李贽(1527年~1602年),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福建泉州府(福建省泉州市)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幼年家贫,跟随教书谋生的父亲识字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六岁中举人。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湖北麻城芝佛院。其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后被诬下狱,自刎于狱中,享年七十六岁。

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的“童心说”,强调真心,创作要“绝假还真”,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这一倾向亦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