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一种蛾眉

清代纳兰性德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白话译文

同样的蛾眉月,但下弦之月就不如上弦月好。就像那愁苦之时下垂的眉毛不如欢乐时上弯的眉毛好一样。被滞留在北国的庾信年纪未老,为何过早地开始伤心呢?

白色墙壁上落下月亮的余晖,竹影在窗棂间轻轻摇曳。相思的人独守空闺,直到乌鸦声起、清晓将至,月亮也落下来了,徒留一人对影凭吊。

词句注释

  1. 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双调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下阕五句。
  2. 一种:犹言一样、同是。
  3. 蛾眉:蚕蛾的触须弯曲细长,故用以比喻女子的眉毛。此借指月亮。
  4. 下弦:指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的月亮。
  5. 初弦:即上弦,指农历每月初八前后的月亮,其时月如弓弦,故称。古人以蛾眉代指女人的眉毛,又以上弦、下弦之月代指女人的眉毛下垂或上弯。
  6. 庾(yǔ)郎:即庾信,南北朝后周人,骈文写得尤好,著有《伤心赋》,伤其女儿与外孙相继而去时的悲伤。词人二十三岁丧妻,故以庾信自况。
  7. 素壁:白色的墙壁、山壁、石壁。
  8. 斜晖:指月光。
  9. 乌啼:乌鸦鸣叫。又下西楼:指月落。

作品赏析

此篇《点绛唇》汪刻有副题:对月。而从词中所抒写之情景看,确如副题,此作是一首对月伤怀、凄凉幽怨之作。

上片写到“蛾眉”、“下弦”、“初弦”,都指代的是明月,而明月在古典诗词中都被历史赋予了相思之情。这样的冷清的下弦月挂在天空,本身就是容易使人伤感的意境,词人又将其与满月比较,便奠定了整首词的悲戚的色彩。古人每每见到残破的、不圆满的景象都会有一种伤感的情怀。 “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这句中“庾郎”是词人借以自喻,借庾信的人生际遇表现了自己现在的状况,还表明了他自己此时此刻的孤单与寂寞,词人此刻还正值壮年,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光,本该是意气风发的时候,然而对妻子的思念却让他的心境苍老了几十岁,已经失掉了许多人生中该有的乐趣。这一切都表明了词人此时此刻客居异地时的孤寂思乡之情,看到的这一切景色都让他感到伤心惆怅,以至于产生了难以排解的寂寞。

下片都是写景,以景寓情的手法在宋词中运用得比较多,这句描绘了词人此时居住的地方的景色,词人化情思为景句,将一切的思念都寄托在了眼前的景色之中,寓情于景又含蕴杳渺之致。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月光静静挥洒在淡雅的墙壁上,竹影缭绕,交错地映在上面,让人感觉他们很是孤单。一个“扫”字,更加丰满了这些静物的意象,有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空房悄,乌啼欲晓”,静寂的房屋中仿佛又响起了那悲切的啼叫,那悲凉的声音在房间萦绕,久久不能散去,充斥着词人的耳膜,而词人又想到已经亡故多年的妻子,睹物思人,料想她如果还是健在,一定会在家中的楼上盼望自己能够回去,而自己此时却在异地他乡,与她有千里之遥,更是久久不能归家,这一切都说明了妻子对自己的相思之情,词人借妻子来表明自己的思人、思乡难耐的情怀。而此处与其说是描写了一间空荡荡的屋子,不如说是描写了词人的心房,那种心中空空如也、无依无靠的感觉,从更深的层次抒发了词人的悲痛。词末句“又下西楼了”,一个“又”字表明了词人对已故妻子的思念之痛每日都在折磨自己。月亮在拂晓时候隐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千百年来从未变过,然而每当此时,词人的心都会沉浸在一种思念的悲伤中,此处一句,更让通篇那种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因难产不幸去世,卢氏死后,纳兰便陷入无尽的悲痛与怀念之中,悼亡之词大兴,这首词就是其中一首。

名家点评

  • 现代作家张草纫《纳兰词笺注》:“庾信著有《伤心赋》,其序曰:‘一女成人,一外孙孩稚,奄然玄壤,何痛如之。既伤即事,追悼前亡,唯觉伤心,遂以伤心为赋。’此词可能作于妻子卢氏死后不久,故有‘未老’、‘伤心’、‘空房’之语。”

猜你喜欢

种桃杏

唐代 • 白居易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贺圣朝·留别

宋代 • 叶清臣

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遣怀

唐代 • 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红饭

宋代 • 苏轼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冬夜寄温飞卿

唐代 • 鱼玄机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