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永平道中

清代纳兰性德

独客单衾谁念我,晓来凉雨飕飕。缄书欲寄又还休,个侬憔悴,禁得更添愁。

曾记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庐龙风景白人头,药炉烟里,支枕听河流。

白话译文

清早下起了雨,传来几许凉意,不知道远方有谁惦记着独自远行在外的我?封好书信,待要寄出去,却又收了回来,只因那个人已经很憔悴了,收到我的信也只会增添烦愁吧。

记得每年三月暮春都会生出愁来,如今却在深秋里强撑着病体。北方边塞卢龙的苍凉风景会让人更快老去,我烹煮药草,药炉烟气袅袅。竖起枕头倚靠着,倾听那河水流动的声音。

词句注释

  1. 临江仙: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格律俱为平韵格,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2. 永平:清代永平府,在河北卢龙一带,纳兰护驾巡游关外,此为必经之地。
  3. 个侬:那人。
  4. 三月病:作者所指未详。味其词意,约与闺中人病有关。或是指伤春意绪,即谓春愁。
  5. 庐龙:今山海关西南一带,滦河流经此地,清代属永平府。深秋之时,卢龙地区风景萧疏,故云令人伤感而致暗生白发。

作品赏析

“独客单衾谁念我,晓来凉雨飕飕”,词一开篇,词人就描写了自己羁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自己远离京城,远离妻子好友,盖着薄被独卧,清晨醒来,看到的却是“凉雨飕飕”,这个时候,没人会念及自己。

此时的纳兰想要给家中的妻子写信遥寄相思,但是家信写完之后,他却“欲寄又还休”。因为自己身体不好,却又常年在外奔波,每次外出远行,妻子都会因为忧愁而变得憔悴,假如妻子此时得知自己生病的消息后,恐怕会更添新愁,愈加憔悴,于是只好作罢。这句表现出纳兰虽然在羁旅途中患病,但对妻子仍然充满了无限关爱与思恋。

下片的“年年三月病”,并不是说纳兰的身体不好,每年的三月都会生病,三月是春天,中国古代文人在这个季节一般会伤春,所以纳兰是说自己每年三月都会因为伤春而忧思成疾,但没想到的是。自己今年却“病向深秋”。

尾句纳兰寓情于景,借眼前萧瑟的景色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卢龙风景自人头,药炉烟里,支枕听河流”,在这深秋时节,卢龙地区风物稀疏。景色萧条,令人徒增伤感,以致暗生白发,而自己却只能在药炉的烟雾缭绕下,侧耳倾听江河的奔流之声来排遣愁苦之情。

读罢全词,词人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在寒冷的深秋季节,寒风侵入薄被,冷雨拍打帐篷,纳兰架起药炉,在徐徐升起的炉烟中听着隐隐的流水声,一种被命运驱遣的无奈已经将他的内心填满,并注定要伴其一生。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0年),是年云南之乱已荡平,三月,康熙皇帝以祭告永陵、福陵、昭陵,祀长白山之名东巡。纳兰以一等侍卫护从。该词或作于此行途中。

名家点评

  • 现代作家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这一阕《临江仙》作于永平道中,时在初登程不久。词意颇为伤感,倾诉的是恋家之情,远别之恨。”

猜你喜欢

和袭美春夕酒醒

唐代 • 陆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诉衷情·莺语

唐代 • 温庭筠

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

柳弱蝶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

上余青州书

宋代 • 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人自为弃我、取我,而吾之所以为我者如一,则亦不足以高视天下而窃笑矣哉!

昔者,明公之初自夺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人,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滂薄于遐远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充斥万里,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今夫天下之所以奔走于富贵者,我知之矣,而不敢以告人也。富贵之极,止于天子之相。而天子之相,果谁为之名邪?岂天为之名邪?其无乃亦人之自名邪?夫天下之官,上自三公,至于卿、大夫,而下至于士,此四人者,皆人之所自为也,而人亦自贵之。天下以为此四者绝群离类,特立于天下而不可几近,则不亦大惑矣哉。盖亦反其本而思之。夫此四名者,其初盖出于天下之人出其私意以自相号呼者而已矣。夫此四名者,果出于人之私意所以自相号呼也,则夫世之所谓贤人君子者,亦何以异此。有才者为贤人,而有德者为君子,此二名者夫岂轻也哉。而今世之士,得为君子者,一为世之所弃,则以为不若一命士之贵,而况以与三公争哉。且夫明公昔者之伏于南海,与夫今者之为东诸侯也,君子岂有间于其间,而明公亦岂有以自轻而自重哉?洵以为明公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其尝之也盖已多矣,是以极言至此而无所迂曲。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宿江边阁

唐代 •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后庭花·清溪一叶舟

元代 • 赵孟頫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