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永平道中

清代纳兰性德

独客单衾谁念我,晓来凉雨飕飕。缄书欲寄又还休,个侬憔悴,禁得更添愁。

曾记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庐龙风景白人头,药炉烟里,支枕听河流。

白话译文

清早下起了雨,传来几许凉意,不知道远方有谁惦记着独自远行在外的我?封好书信,待要寄出去,却又收了回来,只因那个人已经很憔悴了,收到我的信也只会增添烦愁吧。

记得每年三月暮春都会生出愁来,如今却在深秋里强撑着病体。北方边塞卢龙的苍凉风景会让人更快老去,我烹煮药草,药炉烟气袅袅。竖起枕头倚靠着,倾听那河水流动的声音。

词句注释

  1. 临江仙: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格律俱为平韵格,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2. 永平:清代永平府,在河北卢龙一带,纳兰护驾巡游关外,此为必经之地。
  3. 个侬:那人。
  4. 三月病:作者所指未详。味其词意,约与闺中人病有关。或是指伤春意绪,即谓春愁。
  5. 庐龙:今山海关西南一带,滦河流经此地,清代属永平府。深秋之时,卢龙地区风景萧疏,故云令人伤感而致暗生白发。

作品赏析

“独客单衾谁念我,晓来凉雨飕飕”,词一开篇,词人就描写了自己羁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自己远离京城,远离妻子好友,盖着薄被独卧,清晨醒来,看到的却是“凉雨飕飕”,这个时候,没人会念及自己。

此时的纳兰想要给家中的妻子写信遥寄相思,但是家信写完之后,他却“欲寄又还休”。因为自己身体不好,却又常年在外奔波,每次外出远行,妻子都会因为忧愁而变得憔悴,假如妻子此时得知自己生病的消息后,恐怕会更添新愁,愈加憔悴,于是只好作罢。这句表现出纳兰虽然在羁旅途中患病,但对妻子仍然充满了无限关爱与思恋。

下片的“年年三月病”,并不是说纳兰的身体不好,每年的三月都会生病,三月是春天,中国古代文人在这个季节一般会伤春,所以纳兰是说自己每年三月都会因为伤春而忧思成疾,但没想到的是。自己今年却“病向深秋”。

尾句纳兰寓情于景,借眼前萧瑟的景色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卢龙风景自人头,药炉烟里,支枕听河流”,在这深秋时节,卢龙地区风物稀疏。景色萧条,令人徒增伤感,以致暗生白发,而自己却只能在药炉的烟雾缭绕下,侧耳倾听江河的奔流之声来排遣愁苦之情。

读罢全词,词人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在寒冷的深秋季节,寒风侵入薄被,冷雨拍打帐篷,纳兰架起药炉,在徐徐升起的炉烟中听着隐隐的流水声,一种被命运驱遣的无奈已经将他的内心填满,并注定要伴其一生。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0年),是年云南之乱已荡平,三月,康熙皇帝以祭告永陵、福陵、昭陵,祀长白山之名东巡。纳兰以一等侍卫护从。该词或作于此行途中。

名家点评

  • 现代作家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这一阕《临江仙》作于永平道中,时在初登程不久。词意颇为伤感,倾诉的是恋家之情,远别之恨。”

猜你喜欢

酒泉子·月落星沈

唐代 • 韦庄

月落星沈,楼上美人春睡。绿云倾,金枕腻,画屏深。

子规啼破相思梦,曙色东方才动。柳烟轻,花露重,思难任。

题楚昭王庙

唐代 • 韩愈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童趣

清代 •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望海楼

宋代 •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