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兰棹举

五代李珣

兰棹举,水纹开,竞携藤笼采莲来。回塘深处遥相见,邀同宴,渌酒一卮红上面。

白话译文

摇起了小船的双桨,划破平静的水面,姑娘们拿着藤笼竞相去池塘采莲。在荷塘的深处,她们远远地相唤,相邀同饮美酒,一杯便红透了脸。

词句注释

  1. 藤笼:藤编的笼子。
  2. 一卮:一杯。卮,古代酒器。
  3. 上面:上脸,喝酒后脸色发红。

作品赏析

《南乡子·兰棹举》是五代前蜀词人李珣所作《南乡子十七首》的第二首。李珣祖籍波斯,隋唐时家族入华定居蜀地,其词继承了汉乐府传统,以江南采莲女劳动生活为背景创作,突破了花间词派闺阁题材的局限。

全词截取采莲劳作与休憩两个片段:前半以“兰棹举,水纹开”展现竞舟采莲的动态场景,短促节奏烘托劳动热情;后半通过“回塘深处遥相见”转折至邀宴休憩画面,红面渌酒的色彩对比与莲塘绿荷的远景相映,形成明快清新的视觉效果。作品以白描手法捕捉水乡风物,语言质朴而意境开阔,融合蜀地文人视角与江南民俗风情。

猜你喜欢

点绛唇·病起恹恹

宋代 • 韩琦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斗茶记

宋代 • 唐庚

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

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

夜行船·郁孤台

清代 • 顾贞观

为问郁然孤峙者,有谁来、雪天月夜。五岭南横,七闽东距,终古江山如画。

百感茫茫交集也,淡忘归、夕阳西挂。尔许雄心,无端客泪,一十八滩流下。

汨罗遇风

唐代 • 柳宗元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李贺小传

唐代 •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25,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㜷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李珣
简介描述:

李珣(855年-930年),五代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少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多感慨之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