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佛阁·赠郭季隐

宋代吴文英

蒨霞艳锦,星媛夜织,河汉鸣杼。红翠万缕。送幽梦与、人闲绣芳句。怨宫恨羽。孤剑漫倚,无限凄楚。玉关离绪。赋情缥缈、东风飏花絮。

镜里半髯雪,向老春深莺晓处。长闭翠阴、幽坊杨柳户。看故苑离离,城外禾黍。短藜青屦。笑寄隐闲追,鸡社歌舞。最风流、垫巾沾雨。

白话译文

傍晚的红霞,似天上织女连夜织成的七彩锦霞一样美;夜晚的碧空,仿佛能听到闪闪的银河边织女纺机的飞梭声。织女织出的丝纱连缀而成无数朵的彩霞,她把美丽的梦幻送到人间成就一片锦绣。现实中的音乐却充满了怨恨之声,想以倚天长剑来壮国魂也是徒劳,只剩下无限伤感。……诗词虽情深意远,但如风吹柳絮缥缈,无踪可追。

年华易老,在镜中已可见到须发半白了,面对的又是暮春中躲在树林深沉的晓莺。当年是莺啼柳绿,歌情艳曲,而如今莺避柳暗,歌楼紧闭。可以想见故都汴京是荒草埋没城郊内外,沦陷的百姓是多么痛苦啊!你却是寄隐田园山野,手拄藜杖,脚著麻鞋,随民众参加社日祭祀土神的歌舞活动,如遇到风雨,头戴林宗巾,更显风流倜傥。

词句注释

  1. 绕佛阁:词牌名。《清真集》入“大石调”,《梦窗词》入“夹钟商”。双调一百字,前片十句七仄韵,后片九句六仄韵。
  2. 蒨(qiàn)霞:红霞。蒨,可染大红的蒨草。
  3. 星媛(yuàn):织女。
  4. 河汉:银河。鸣杼(zhù):织布机响声。
  5. 宫羽:五音中两个音级名称。代指音乐。
  6. 孤剑漫倚:化用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句意。漫,徒、白白地。
  7. 飏(yáng):一作“扬”。飞扬,飘扬。
  8. 髯(rán):两颊的胡须。泛指胡须。
  9. 幽坊:指妓女所居之处。唐制,妓女所居曰“曲坊”。
  10. “看故苑”二句:化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仁)哉?”诗意。
  11. 短藜:藜杖。屦(jù):麻、葛制成的单底鞋。
  12. 寄隐:暗寓词题郭季隐之名。
  13. 社:秋社,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14. 垫巾:即林宗巾。《后汉书·郭泰传》载,东汉郭泰,字林宗,曾在陈梁间出行时遇雨,于是用头巾一角折起挡雨,时人效之,以为“林宗巾”。季隐与郭泰同姓,引以为比。

作品赏析

此词发端“蒨霞艳锦”三韵,以景语开篇,写傍晚红霞,如鲜艳的锦缎,空中飞舞;夜晚碧空,银河闪闪,有织女纺机,琤琤作响;那织出的丝纱,红翠万缕,交相辉映。织女把美丽的梦幻送到入间,变成一片锦绣花园。这迷离、虚幻、神奇的美景,是想象中的景,用以象征南宋盛时之状。

紧接一个转笔,用“怨宫恨羽”二韵,暗写国运衰微,词人由此产生的悲愤情怀。此时一切音乐都充满了怨恨之声,声声震颤心扉,想以倚天长剑来壮国魂,却又效力无门。一个“漫”字,表达了无力报国的徒劳哀叹,此时只有“无限凄楚”的情怀而已;想将这忧国之情以诗词赋出,但又觉“赋情缥缈”,就像东风吹着杨花柳絮一般难以藉存了。上片以对比的景物描写象征南宋国运的盛衰,从而表达了对国运日衰的哀叹。

过片不变,继写这种情怀。换头“镜里半髯雪”一韵,写自己年老体衰。一个“向”字,统领以下二韵,写面对的是凄然暮春景色:昔日,黄莺啼晓,花红柳绿,歌情艳曲;今日,莺避深林,暗柳阴阴,歌楼紧闭,黯然无声。这里以对比的景物,写出了每况愈下的国运。“看故苑离离”一韵,写出了在南宋颓危之际,宗庙宫室,平为田地,遍种黍稷,表达了词人忧国伤时之情,深为凄凉慷慨。

“短藜青屦”二韵,回到词题“赐郭季隐”,言友人郭季稳隐居山野之中,手拄藜杖,脚著麻鞋,在社日鸡鸣时,随民众参加祭祀土神的歌舞活动,如遇到风雨时,头戴“林宗巾”更显得风流潇洒。这二韵所描写的郭氏是随俗旷达的性格特点,与词中所表现的自己忧国伤时之情,成了鲜明的对比,故词中一个“笑”字,表达了对友人的生活态度不敢苟同。

全词既赞其作,又誉其人,深得“赠”人隐恶扬善之道。此词最大特色,以景写盛衰之势,伤时之情。所写之景多是虚构的情中景。“蒨霞艳锦”“星媛夜织”“红翠万缕”等以色彩鲜丽的景物比拟南宋兴盛之状。“东风扬花”“老春深莺”“长闭翠阴”“故苑离离,城外禾黍”等衰败之景,比拟南宋国势危之情,笔端带出多少悲凉慷慨。在写景之外,还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抒发忧国之情。如“孤剑漫倚,无限凄楚”,在化用典故后直抒胸臆:“赋情,东风飏花絮。”在直抒胸后,再以景句渲染之。正如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中景尤难曲写。”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给友人郭季隐的酬赠词,作者写此词有用以寄托对国事衰微的隐忧之意。其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名家点评

  • 现代词学家陈邦炎《吴文英》:《绕佛阁·郭季隐》词中“看故苑离离,城外禾黍”句,可以看出:梦窗生当南宋危亡之际,对时事、对国运所怀的隐忧。而他的抒写这种隐忧的作品往往发为苍凉悲劲之音,显示出他的作品风格的另外一面。

猜你喜欢

媭砧课诵图序

清代 • 王拯

《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畜志南归,以迄于今,顚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奄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天上谣

唐代 • 李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鹧鸪天·陌上蒙蒙残絮飞

宋代 • 晏几道

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殿前欢·隔帘听

元代 • 贯云石

隔帘听,几番风送卖花声。夜来微雨天阶净。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穿芳径,十二阑干凭。杏花疏影,杨柳新晴。

吴文英
简介描述: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号“词中李商隐”,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词人

吴文英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绍定年间(1222年-1233年),吴文英游幕于苏州转运使署,为常平司门客,与施枢、吴潜、冯去非等交游。后置家于瓜泾萧寺。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往来于苏杭,先后游于尹焕、吴潜、史宅之、贾似道之幕,与四人皆有酬答,吴文英又与方万里、孙惟信、魏峻等交游。晚年吴文英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而死。

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著有《梦窗词集》,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他对词的贡献主要在艺术技巧方面,以讲究字面、烹炼词句、措意深雅、守律精严为基本特征。吴文英在丰富词体方面,也有一定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