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台怀古

元代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白话译文

越王古都四周环绕群山,祥云缭绕龙盘虎踞的雄关。

铜兽暗自随着秋露哭泣,海鸦背着夕阳返还。

一时人物风尘仆仆奔波在外,千古英雄埋没在草莽间。

日暮鹧鸪越叫越急,荒台丛竹的露水像泪滴斑斑。

词句注释

  1. 越台:指越王山,是闽越王无诸旧都的遗址,在福州市北隅,东连冶山,形如屏风,又名屏山,亦称平山。无诸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裔。越国被楚国并吞后,直到战国后期,诸越又纷起割据。无诸拥有闽中(相当今福建省之地),自立为闽越王。秦改为郡。汉兴,刘邦又立无诸为闽越王,置都东冶(今福建福州东北)。这首诗凭吊闽越旧都,抒写历史兴亡的感慨。
  2. 故国:指闽越旧都。
  3. 虎豹关:用《楚辞·招魂》“虎豹九关”的典故,指警卫森严的城关。
  4. “铜兽”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歌中说金铜仙人“忆君清泪如铅水”。这里暗用其意,说宫门铜兽像是在思念故主,暗随着秋露而落泪。
  5. 背:背负。
  6. 一时人物:历史上叱咤一时、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作品赏析

诗的首联两句写出了越王山的地理特征,这里曾经被认为是建都的风水宝地,曾经有雄伟的军事关隘,如今山势仍然雄伟,云蒸霞蔚,依旧有旧时的都城气象。这段历史使眼前的自然景色更增添了几分凝重和沧桑。

颔联用了“铜兽”的典故。铜兽是王族宫殿才能使用的装饰,而这原来高阶层地位的象征,现在倾颓在荒山野草间,令人顿起“黍离”之思。铜兽暗泣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其实铜兽没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为朝代更替、万物沧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诗人自己。“海鸦”一句,化用唐温庭筠的“蝶翎朝粉尽,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但在意境上,比温诗更为苍凉大气。

颈联中,诗人感叹曾名盛一时的大人物,现在沦落于茫茫风尘之外;自古以来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们,也隐藏在草莽之间。“草莽”有两重含义,一是其本意,指荒野乱草;一是与朝廷相对的称谓,即民间。理解成哪一种都可以,都是指英雄人物已经没落。风尘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诗人所看到的越王山的实景,又暗喻越王等“一时人物”最终走向末路,化为一缕烟尘、一抔黄土,或者是一蓬乱草。不论是“一时”,还是“千古”,终究都是过眼云烟。这种世事沧桑的悲凉气氛在越台景色的烘托下表达得淋漓尽致。

尾联中提到了鹧鸪,鹧鸪的啼叫声被认为类似于“行不得也哥哥”,经常被用来暗示旅人的愁思,也被用来表达抱负得不到施展的郁郁之情,如“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此时鹧鸪的啼声,也折射出萨都剌壮志难酬的愁闷心情。“斑竹”化用娥皇、女英泪洒清竹的典故,可以想像,丛竹上是斑斑雨痕,又或是斑斑泪痕。鹧鸪声声啼叫,荒台斑斑泪竹,这种景象深沉凄凉,油然而生浓郁的沧桑之感,并且沉湎其中,难以自拔。

萨都剌一生走南闯北,创作了大量怀古题材的诗词,为后人所关注。清人李佳《左庵词话》称:“雁门诸作,多感慨苍莽之音,是咏古正格。”《越台怀古》是萨都剌写景兼怀古诗作中较著名的一首。这首缅怀闽越王的诗歌,在遣词造句上既体现了萨都剌诗歌一贯的清丽风格,同时也体现出“磊落激昂”(明毛晋《雁门集》跋)、豪放奇崛的一面。题为“怀古”,而首联、颔联和尾联都在写景,看起来只有颈联发出了对“一时人物”、“千古英雄”的感慨;但是从一开始所写闽越王故国的山川王气,到最后所述荒台斑竹,种种景物,无一不紧扣“怀古”。字面没有明写,而实际上,无论是雄关、铜兽、荒台、草莽,还是秋露、暮鸦、鹧鸪、斑竹,都在感叹着历史的沧桑、世事的变化、现实的迷茫,由眼前之景引发无尽的抚今追昔之意。

创作背景

本诗一名《台山怀古》,作于至元二年(1336年)前后,当时诗人在福建任闽海廉访司知事。他登临越王山,看到山水形胜,以及帝王废都,怀古幽思油然而生,作下了此诗。

名家点评

  •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这首七律,乃到任后所作,通过吊古伤今,抒发了遭谗被贬的感慨。全诗寓情于景,意境雄阔,悲中有壮。“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一联,尤深挚沉雄,耐人寻味。(《唐诗精品(三)》)

猜你喜欢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唐代 • 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食粥

宋代 • 陆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晓登韬光绝顶

清代 • 厉鹗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放歌行

宋代 • 陈师道

其一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

其二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

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近现代 • 毛泽东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萨都剌
简介描述:

萨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

萨都剌早年家境贫困,但是萨都剌聪慧灵敏,文学资质异于常人。公元1327年,萨都剌考取了进士,次年七月,担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一职。公元1331年,萨都剌被调往江南一带,担任江南行御史台掾史一职。任职期间,萨都剌前往过吴楚、荆楚、幽燕、上都等地,并且结交了张雨、马九皋等知名学者。纵观萨都剌仕途生涯,他曾先后担任过江南行台侍御史、淮西北道等多职。晚年间,萨都剌在杭州一带居住。

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也有些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如《大同驿》《黄河月夜》《鬻女谣》《织女图》等。还有些诗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反战思想,如《过居庸关》《题画马图》等。诗风清丽俊逸,文辞雄健,间有豪迈奔放之作。

萨都剌写词不多,但颇有影响,《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为代表作。后人誉之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

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