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五代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白话译文

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伤心不已悲情无限!我梦见自己重回故国,一觉醒来双泪垂落。

有谁与我同登高楼?我永远记得一个晴朗的秋天,在高楼眺望。往事已经成空,就仿佛在梦中。

词句注释

  1. 子夜歌:词牌名,又名“菩萨蛮”“花问意”“梅花句”“晚云烘日”等。此词于《尊前集》《词综》等本中均作《子夜》,无“歌”字。
  2. 何能:怎能。何:什么时候。免:免去,免除,消除。
  3. 销魂: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独我:只有我。何限:即无限。
  4. 重归:《南唐书·后主书》注中作“初归”。全句意思是说,梦中又回到了故国。
  5. 觉来:睡醒来。垂:流而不落之态。
  6. 谁与:“与谁”的倒装。
  7. 长记:永远牢记。秋晴:晴朗的秋天。这里指过去秋游欢l青的景象。望:远望,眺望。
  8. 还如:仍然好像。还,仍然。

作品赏析

李煜这首词,不凭景物,纯作情语。刘永济《词论》有言:“纯作情语,比托情景中为难工也。”在诗词创作中,借景抒情是一种艺术的方法,能做到情景交融并非容易,而直抒情怀更不容易,难就难在全无凭借。而李煜此作却写得情深意悲,动人心魄,其原因就在于刘永济所说的“情果淳至,则辞虽朴质亦不伤雅”。至情之语,不假修饰,其真诚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动人的力量,而使得其真情的表达更加淳朴厚重,令人感动。

此词起句“人生愁恨何能免”,总言人生的困苦,将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一并收览在内,就是一句人们常见常说的牢骚,起势很平淡。不过,接下来一句“销魂独我情何限”,便将这平淡的起势变成了跌宕,揭开作者胸中的情感波澜,一下子便抓住了读者的心。本来说,人生愁恨没有谁能免除,作者自然也在其中。人情的基本心理是,当知道原来人人都有愁恨的烦恼时,自己的愁苦感觉就会减轻,所谓“天下受苦的人不止我一个”。但是作者说不是这样的。虽然愁恨人人有,谁也不能免,却唯有“我”的愁恨深到了啮骨蚀心;非但如此,“我”的愁恨不唯深,而且广,无边无际,无法收拾。那么,称“愁恨”已不足以表达,因谓之曰“销魂”。“销魂”一词出于江淹《别赋》,专意抒写人生的离愁别恨,用在这里,已经有永诀的寓意在其中。因此,“愁恨”只是泛言,“销魂”才是真实的感受。前后相比,便写出了作者心中愁恨的深切,写出了“独我”二字所包含的那种忍泪呼天的悲痛。后二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具体地说明了“愁恨”的内涵与“销魂”的状态。下片“高楼”承“故国”而起,指南唐宫苑中的“凤阁龙楼”;“谁与上”是说无人再上,言语中有无限的思念,遥接上片中的“故国梦”。国破家亡身为虏,南唐已经不存,南方也不能回去,只有当年登临游览的情景永远珍藏在心里。“秋晴”二字,不仅写出当年登楼望秋的高爽明亮,又与眼前囚禁独居的黯然凄惨构成对比。记忆是那样地明亮,现实是这样地幽暗,往事成空、人生如梦的感慨也就油然而生。

这首词不过四十四个字,其中就有二处重字。一是首二句中的“何”,一是前后片中的“梦”。“何能免”与“情何限”相对而出,两个“何”字都有疑问与感叹之意,但前者重在问,后者重在叹,二者的紧连重复,强化了表达感情的语气。两处“梦”字,前者写实,真在梦中重见故国楼阁;后者是虚写,将整个人生都视作了一场梦。那么,前者是真梦,唯愿长梦不再醒;后者是虚梦,却不知梦醒在何时。这两种梦,纠绕盘结,纷纷扰扰,醉醒难分,不禁叫人生出“销魂独我情何限”的悲叹。

诗词的篇幅有限,故要求精炼含蓄,创造最大的感情容量。在一般情况下,作者会避免重字。而这首词中的重字却扩展了情感的内涵,用得很精妙。但这不应是作者的着意安排。其依据有两点:一是词在这时尚属俗曲,无多讲究;二是李煜前期的词在语言上是比较讲究的,后期则多以口语直道,所谓我手写我心,虽然朴质,却真实地记录了感情的起伏波动,格外感人。这首词就是这样。

创作背景

这是李煜入宋后抒写亡国哀思的作品。北宋马令《南唐书》卷五:“后主乐府词云:‘故国梦初归,觉来双泪垂。’又云:‘小园昨夜又西风,故国不堪翘首月明中。’皆思故国者也。”词作于李煜国亡家破、身为囚虏之后,而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

名家点评

  •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回首可怜歌舞地。又云:“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起句用翻笔,明知难免,而自我消魂愈,觉埋愁之无地。马令《南唐书》本注谓“故国”二句与《虞美人》词“小楼昨夜”二句皆思故国者也。
  •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思故国,不假采饰,纯用白描。但句句重大,一往情深。起句两问,已将古往今来之人生及己之一生说明。“故国”句开,“觉来”句合,言梦归故国,及醒来之悲伤。换头,言近况之孤苦。高楼独上,秋晴空望,故国杳杳,销魂何限。“往事”句开,“还如”句合。上下两“梦”字亦幻,上言梦似真,下言真似梦也。
  • 现代·詹安泰《李璟李煜词》:这是李煜入宋后抒写亡国哀思的作品。前段是说人生都不免有愁恨,而我的情怀更觉难堪,这是泛指一般的情况。梦回故国,一觉醒来便流泪,这是专指特殊的情况。后段紧接特殊情况推进一层说,本来故国是不堪回首的,可是老是记着以前秋高气爽的时候跟人在楼上眺望的情事。现在叫谁跟我一起呢?看来旧事全是空幻的,只是一场大梦罢了。从悲痛之极,无可奈何,归结到人生如梦,便觉真挚动人。

猜你喜欢

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

清代 • 康有为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

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别毛永嘉

南北朝 • 徐陵

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仪。

嗟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

白马君来哭,黄泉我讵知。

徒劳脱宝剑,空挂陇头枝。

满江红·山居即事

宋代 •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怨歌行

明代 • 谢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代 •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李煜
简介描述: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唐末代君主、诗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煜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后改封吴王,入住东宫,奉命监国。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李煜继位,继续尊宋为正统,奉献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李煜即位以来,广建寺院、普度僧尼,浪费大量资财。在这一时期,外有北宋虎视眈眈,内则财政开支紧张。他虽然实行过某些轻赋宽刑的仁政措施,却不能持之以恒。其推行的货币改革,反而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使社会矛盾激化。开宝七年(974年),宋军大举征南唐,李煜虽坚持抵抗,仍在开宝八年(975年)兵败投降,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在汴京去世,追赠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作前期大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后期则追怀故国,感叹身世,写出另一境界。语言清新洗练,感染力强,李煜由此被称为“千古词帝”。其词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词与李璟的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