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伤心不已悲情无限!我梦见自己重回故国,一觉醒来双泪垂落。
有谁与我同登高楼?我永远记得一个晴朗的秋天,在高楼眺望。往事已经成空,就仿佛在梦中。
李煜这首词,不凭景物,纯作情语。刘永济《词论》有言:“纯作情语,比托情景中为难工也。”在诗词创作中,借景抒情是一种艺术的方法,能做到情景交融并非容易,而直抒情怀更不容易,难就难在全无凭借。而李煜此作却写得情深意悲,动人心魄,其原因就在于刘永济所说的“情果淳至,则辞虽朴质亦不伤雅”。至情之语,不假修饰,其真诚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动人的力量,而使得其真情的表达更加淳朴厚重,令人感动。
此词起句“人生愁恨何能免”,总言人生的困苦,将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一并收览在内,就是一句人们常见常说的牢骚,起势很平淡。不过,接下来一句“销魂独我情何限”,便将这平淡的起势变成了跌宕,揭开作者胸中的情感波澜,一下子便抓住了读者的心。本来说,人生愁恨没有谁能免除,作者自然也在其中。人情的基本心理是,当知道原来人人都有愁恨的烦恼时,自己的愁苦感觉就会减轻,所谓“天下受苦的人不止我一个”。但是作者说不是这样的。虽然愁恨人人有,谁也不能免,却唯有“我”的愁恨深到了啮骨蚀心;非但如此,“我”的愁恨不唯深,而且广,无边无际,无法收拾。那么,称“愁恨”已不足以表达,因谓之曰“销魂”。“销魂”一词出于江淹《别赋》,专意抒写人生的离愁别恨,用在这里,已经有永诀的寓意在其中。因此,“愁恨”只是泛言,“销魂”才是真实的感受。前后相比,便写出了作者心中愁恨的深切,写出了“独我”二字所包含的那种忍泪呼天的悲痛。后二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具体地说明了“愁恨”的内涵与“销魂”的状态。下片“高楼”承“故国”而起,指南唐宫苑中的“凤阁龙楼”;“谁与上”是说无人再上,言语中有无限的思念,遥接上片中的“故国梦”。国破家亡身为虏,南唐已经不存,南方也不能回去,只有当年登临游览的情景永远珍藏在心里。“秋晴”二字,不仅写出当年登楼望秋的高爽明亮,又与眼前囚禁独居的黯然凄惨构成对比。记忆是那样地明亮,现实是这样地幽暗,往事成空、人生如梦的感慨也就油然而生。
这首词不过四十四个字,其中就有二处重字。一是首二句中的“何”,一是前后片中的“梦”。“何能免”与“情何限”相对而出,两个“何”字都有疑问与感叹之意,但前者重在问,后者重在叹,二者的紧连重复,强化了表达感情的语气。两处“梦”字,前者写实,真在梦中重见故国楼阁;后者是虚写,将整个人生都视作了一场梦。那么,前者是真梦,唯愿长梦不再醒;后者是虚梦,却不知梦醒在何时。这两种梦,纠绕盘结,纷纷扰扰,醉醒难分,不禁叫人生出“销魂独我情何限”的悲叹。
诗词的篇幅有限,故要求精炼含蓄,创造最大的感情容量。在一般情况下,作者会避免重字。而这首词中的重字却扩展了情感的内涵,用得很精妙。但这不应是作者的着意安排。其依据有两点:一是词在这时尚属俗曲,无多讲究;二是李煜前期的词在语言上是比较讲究的,后期则多以口语直道,所谓我手写我心,虽然朴质,却真实地记录了感情的起伏波动,格外感人。这首词就是这样。
这是李煜入宋后抒写亡国哀思的作品。北宋马令《南唐书》卷五:“后主乐府词云:‘故国梦初归,觉来双泪垂。’又云:‘小园昨夜又西风,故国不堪翘首月明中。’皆思故国者也。”词作于李煜国亡家破、身为囚虏之后,而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帝里疏散,数载酒萦花系,九陌狂游。良景对珍筵恼,佳人自有风流。劝琼瓯。绛唇启、歌发清幽。被举措、艺足才高,在处别得艳姬留。
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莫闲愁。共绿蚁、红粉相尤。向绣幄,醉倚芳姿睡,算除此外何求。
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