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叶封弟辨

唐代柳宗元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白话译文

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把削成珪形的桐树叶跟小弟弟开玩笑,说:“把它封给你。”周公进去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不可以开玩笑。”于是,成王把唐地封给了小弟弟。

我认为事情不会是这样的,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的话,周公就应当及时向成王说,不应该等到他开玩笑时才用祝贺的方式来促成它;不应该受封的话,周公竞促成了他那不合适的玩笑,把土地和百姓给予了小弟弟,让他做了君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能随便罢了,难道一定得要遵从办成这件事吗?假设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把削成珪形的桐树叶跟妇人和太监开玩笑,周公也会提出来照办吗?

凡是帝王的德行,在于他的行为怎么样。假设他做得不恰当,即使多次改变它也不算是缺点,关键在于是不是恰当,恰当就使它不能更改,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的呢!假若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就是周公在教成王铸成过错啊,我想周公辅佐成王,应当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他,使他的举止行动以至玩笑作乐都要符合“中庸”之道就行了,必定不会去逢迎他的过失,为他巧言辩解。又不应该管束成王太严,使他终日忙碌不停,对他像牛马那样,管束太紧太严就要坏事。况且在一家人中父子之间,还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自我约束,何况名分上是君臣关系呢!这只是小丈夫耍小聪明做的事,不是周公应该采用的方法,所以这种说法不能相信。

有的史书记载说:“封唐叔的事,是史佚促成的

词句注释

  1. 传者:书传。此指《吕氏春秋·重言》和刘向《说苑·君道》所载周公促成桐叶封弟的故事。
  2. 成王:姓姬名诵,西周初期君主,周武王之子,十三岁继承王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摄政。
  3. 小弱弟:指周成王之弟叔虞。
  4.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朝开国大臣。
  5. 唐:古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
  6. 不中之戏:不适当的游戏。
  7. 苟:轻率,随便。
  8. 妇寺:宫中的妃嫔和太监。
  9. 举:指君主的行动。
  10. 病:弊病。
  11. 遂:成。
  12. 道:指思想和行为的规范。
  13. 从容:此指举止言行。优乐:嬉戏,娱乐。
  14. 大中:指适当的道理和方法,不偏于极端。
  15. 辞:解释,掩饰。
  16. 驰骤:指被迫奔跑。
  17. 自克:自我约束。克,克制,约束。
  18. 直:只是,只不过。
  19. 缺缺:耍小聪明的样子。缺,原文“垂夬”。
  20. 唐叔:即叔虞。
  21. 史佚:周武王时的史官尹佚。史佚促成桐叶封弟的说法。(见《史记·晋世家》)

作品赏析

文章开篇引述“古之传者”的话,树立辩驳目标,接着用“吾意不然”四字扳转文意,对其谬误分三层加以辩驳。第一层,第二层,先用“当封”和“不当封”两个设问句领起,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如果当封叔虞,周公就应及时言于成王,而不应等到他开玩笑时才去促成其事;如果不当封叔虞,周公此举便使成王把一句不合适的戏言变成了事实,他就算不得“圣”。第三层用一“且”字将文意向前推进一步,针对周公“王之言不可苛”的说法,再次用诘问与其单刀直入:假若成王用桐叶与妇人、宦官开玩笑,难道也要“举而从之”吗?

三层意思,两次转折,句句摧心破的,击中要害,令人心服口服,无从置喙;而后笔锋由反转正,由驳而立,堂堂正正地推出中心论点:“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这就是说,事关国家政治的大计,关键在于它是否得当;倘若不得当,就需要多次更改,最终使之尽善尽美、不可移易。

文意至此,已水落石出,是非判然,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作者却荡开一笔,复用“吾意”二字领起,从三个层面为此事非周公所为作正面辨析,遂使下文又生波澜。作者先从臣下辅君之道说起,认为周公一定不会去曲己迎合王意;继以牛马为喻,说周公应懂得“急则败矣”的道理,因而也不会给成王施加压力;最后以人之常情作比,说即使家庭父子间也不能以戏言相互约束,君臣之间更是不可以了。在作了这样几层推论之后,作者断定:此事非周公所为,“古之传者”所言不可信。

末段用“或曰”引出“史佚成之”的他说,为上文所论作一旁证,看似闲笔,却遥应篇首,巧结全文,使之神完气足,余味悠然。

创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辩其误,指其失,这篇史评就是当时所创作的。

名家点评

  •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古文关键·总论看文字法》:“此篇文字,一段好如一段。大抵做文字,须留好意思在后,令人读一段好一段。”
  • 清朝刑部给事中宋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四:“一篇短幅文字,读之却有无限锋芒。妙在前幅连设三层翻驳,后幅连下四五层断案,于是前幅遂有层波叠浪之势,后幅亦有重冈复岭之奇。”

猜你喜欢

酷相思·寄怀少穆

清代 • 邓廷桢

百五佳期过也未?但笳吹,催千骑。看珠澥盈盈分两地。君住也,缘何意?侬去也,缘何意?

召缓征和医并至。眼下病,肩头事,怕愁重如春担不起。侬去也,心应碎!君住也,心应碎!

浣溪沙·掩卷平生有百端

近现代 • 王国维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鹈鴂怨春残。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

旅舍遇雨

唐代 • 杜荀鹤

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贺圣朝·留别

宋代 • 叶清臣

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猴弈

宋代 • 周敦颐

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柳宗元
简介描述: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追谥其为文惠昭灵侯。

柳宗元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