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韬光禅师

唐代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白话译文

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南山云叠起了北山的云。

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上界的钟声下界听得清。

遥想我的宗师行道的地方,飘着天香的桂子落纷纷。

词语注释

  1. 韬光:杭州灵隐寺僧人。
  2. 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建于五代时期。
  3. 上界:天上。
  4. 下界:人间。
  5. 师:对佛教徒的尊称。
  6. 行道:指宣扬佛教教义。
  7. 天香:指拜佛的香烟。
  8. 桂子: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寺分为两寺,而两山相近,进了此山,也就等于进了彼山。颔联接着细写两寺、两山方位关系,写东西南北相连相近,从流动的云、水写起,正是最好不过,而妙语如珠,一气读来,也恰如行云流水。颈联仍写两寺关系,而“前台”“后台”“钟声”,已带出第七句“行道处”。前已写尽南北东西,接着又写前后上下,圆转玲珑,无所不到,读来应接不暇。句式与首联固是不同,与颔联也是同中有异,并不犯复,而写花则从后视前,写声则从上到下,丝毫不乱。这六句诗,对仗工整,连续使用叠字,诗味回环。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顿拓无限空间,生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尤其是颔联与颈联,包含了方位只是相对成立的观点。东涧水流,从更东边来看,就是西涧水。南北山云,前后台花,上下界钟,皆是此意。尾联归结到禅师身上,佛经中本有天女散花的典故,“天香桂子”,正合身份。尾联要收束全篇,不宜再用对句,而末尾“纷纷”又用叠字,则眼前仍是一片缤纷景象,诗虽至此而尽,余韵却悠然不绝。

这首诗通过对两座天竺寺的历史关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诗人想象的“天香桂子落纷纷”,表达了诗人对韬光禅师仰慕、钦佩之情。全诗之创格在于章法奇特。诗的前三联,单句为句中对,合句为流水对,即前六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后相对,两句之间上下相对,如珠走玉盘,铿然和鸣,笔势飘逸,流动自然,显示了圆熟的技巧。该诗音节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构思巧妙,语若连珠,有山歌风调,是七律之创格。

创作背景

《寄韬光禅师》作于宝历元年至二年(825年—826年)期间。当时诗人任苏州刺史,写下这首诗寄给杭州天竺寺的韬光禅师。

名家点评

  • 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卷十:一二句将“一”、“两”字颠倒成句。三四句“山”、“水”却从四方写。五六句“花”、“钟”从上下写。七句,以“遥想”字“处”字总结上六句,且结题中寄禅师。八句,虚托一句,补写寺之高,兼点时也。韬光诗,此为第一,最切最真。但重字一连六句,嫌于急口令,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信哉。
  • 近代文学家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九:此七言律创格也。惟灵隐、韬光两寺实一寺,一山门实两山门者,用此格最合。其馀东、西涧,南、北峰,前、后台,上、下界,无一字不真切。故此不可无一,不能有二。惟东坡能变化学之。
  • 近代翻译家钱钟书《谈艺录》五七:白香山律诗句法多创,尤以《寄韬光禅师》诗极七律当句对之妙,沾匄后人不浅。

猜你喜欢

竹里馆

唐代 •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酒泉子·长忆西山

宋代 • 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宋代 • 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石灰吟

明代 •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白居易
简介描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