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城郭荒凉本自荒凉冷落,万里山河分外辽阔澄空。
秋高气爽显得太阳更远,南归鸿雁传来凄厉哀鸣。
塘水寒碧倒映残荷枯草,馆舍高耸飘落几叶梧桐。
正当这一年将尽的时节,顾影徘徊吟咏起思悲翁。
老朋友已经难以见到了,你寂寞地独处平陵之东。
诗人与朋友远隔千里,分别日久,思念情深。诗人在淡然的秋景描写中,抒发出自己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使人倍觉凄凉。此诗读来颇有高致,而出语近乎自然天成,但实际上这首诗中融入了诗人的巧妙构思。首联荒城、山河都是实景,一个“空”字将眼前的景象写入极端空旷辽阔的空间中。第三句“天高秋日迥”承接了这种空阔的空间感,而“归鸿”又将视野集中到实在的物象上。“寒塘映衰草”一句中,处处是实在的、凄凉的意象,而“高馆落疏桐”又写出客居空落落的感觉。秋天的凄凉气息,在“空”与“实”的交织中被描绘出来。
诗歌尾二联连续借用了《思悲翁》与《平陵东》两个乐府诗题,但诗句的意思与乐府诗的意思没有太大关联,“顾景咏悲翁”中“悲翁”实际指代即是悲伤的老翁,“寂寞平陵东”中“平陵东”即指诗人所在的长安城郊。借用乐府诗题,使得诗歌读来颇具古韵。
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至顾荒城之忧,思故乡之辈,怀故人之戚,愐肃秋之愁,夹杂缠绕如奔腾河水,昼夜不息,荡气回肠。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王维的朋友韦陟被李林甫所排挤,由吏部侍郎降官为襄阳太守,王维思念朋友,作诗相寄,倾诉离别之情。韦陟是唐代显赫的士族家族“京兆韦氏”的子弟,“京兆韦氏”有二十人在唐代担任宰相。韦陟出身显赫,能诗能文,书法出众,广有才名,待人却无丝毫傲慢气息,担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期间政绩卓著。正因为韦陟出身好、才学好、人品好、能力强,通过阿谀逢迎唐玄宗而掌握权势的李林甫非常害怕韦陟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把他调离京城。后来外戚杨国忠也非常忌惮韦陟的才华,以至于韦陟在天宝年间郁郁不得志。此时韦陟出为襄阳太守,王维写了这首诗相寄赠,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
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
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仇?
中夜抚枕叹,相与数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薄罗衫子金泥凤,困纤腰怯铢衣重。笑迎移步小兰丛,亸金翘玉凤。
娇多情脉脉,羞把同心捻弄。楚天云雨却相和,又入阳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