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城郭荒凉本自荒凉冷落,万里山河分外辽阔澄空。
秋高气爽显得太阳更远,南归鸿雁传来凄厉哀鸣。
塘水寒碧倒映残荷枯草,馆舍高耸飘落几叶梧桐。
正当这一年将尽的时节,顾影徘徊吟咏起思悲翁。
老朋友已经难以见到了,你寂寞地独处平陵之东。
诗人与朋友远隔千里,分别日久,思念情深。诗人在淡然的秋景描写中,抒发出自己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使人倍觉凄凉。此诗读来颇有高致,而出语近乎自然天成,但实际上这首诗中融入了诗人的巧妙构思。首联荒城、山河都是实景,一个“空”字将眼前的景象写入极端空旷辽阔的空间中。第三句“天高秋日迥”承接了这种空阔的空间感,而“归鸿”又将视野集中到实在的物象上。“寒塘映衰草”一句中,处处是实在的、凄凉的意象,而“高馆落疏桐”又写出客居空落落的感觉。秋天的凄凉气息,在“空”与“实”的交织中被描绘出来。
诗歌尾二联连续借用了《思悲翁》与《平陵东》两个乐府诗题,但诗句的意思与乐府诗的意思没有太大关联,“顾景咏悲翁”中“悲翁”实际指代即是悲伤的老翁,“寂寞平陵东”中“平陵东”即指诗人所在的长安城郊。借用乐府诗题,使得诗歌读来颇具古韵。
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至顾荒城之忧,思故乡之辈,怀故人之戚,愐肃秋之愁,夹杂缠绕如奔腾河水,昼夜不息,荡气回肠。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王维的朋友韦陟被李林甫所排挤,由吏部侍郎降官为襄阳太守,王维思念朋友,作诗相寄,倾诉离别之情。韦陟是唐代显赫的士族家族“京兆韦氏”的子弟,“京兆韦氏”有二十人在唐代担任宰相。韦陟出身显赫,能诗能文,书法出众,广有才名,待人却无丝毫傲慢气息,担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期间政绩卓著。正因为韦陟出身好、才学好、人品好、能力强,通过阿谀逢迎唐玄宗而掌握权势的李林甫非常害怕韦陟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把他调离京城。后来外戚杨国忠也非常忌惮韦陟的才华,以至于韦陟在天宝年间郁郁不得志。此时韦陟出为襄阳太守,王维写了这首诗相寄赠,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谪仙狂客何如?看来毕竟归田好。玉堂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读罢《离骚》,酒香犹在,觉人间小。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
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而今纵有,新诗《冰柱》,有知音否?想见鸾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算平生白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九十韶光如梦里,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
惆怅玉箫催别意,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