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风雨登虎丘

元代乔吉

半天风雨如秋。怪石於菟,老树钩娄,苔绣禅阶,尘黏诗壁,云湿经楼。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魂,山锁吴愁。

白话译文

在漫天的风雨中登临虎丘,只见怪石如同老虎一般,枯老的树枝弯曲伛偻,台阶上已铺满青苔,题有诗句的墙壁上沾满尘土,云带来的水汽湿了经楼。想当初这里曾经是司徒王珣的琴台,如今已不闻琴声弹奏。秦始皇当年在这里挖出吴王宝剑,光芒惊动了池塘里的龙。半醉半醒间打量这一切,回忆千年前的恩仇,伍子胥的魂魄还在波涛间游荡,吴国最终灭亡,山川也为之深深哀愁。

词语注释

  1. 折桂令:曲牌名。
  2. 虎丘:在江苏苏州市西北,相传春秋时有虎踞丘上三日,故名。
  3. 於菟(wū tú):虎的别称。
  4. 钩娄:枝干屈曲伛偻的样子。一作钩辀(zhōu):象声词,鹧鸪的叫声。
  5. 苔:苔藓。
  6. 禅阶:指寺庙的石阶。
  7. 诗壁:游人题诗的墙壁。
  8. 经楼:寺庙藏经的地方。
  9. 琴调冷声闲虎丘:虎丘寺塔基,原为晋司徒王珣的琴台,故谓“琴调冷”。
  10. 剑光寒影:相传虎丘阖闾墓藏专诸鱼肠剑。秦始皇东巡至此,求剑,有虎当坟而据。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石,剑无复获,乃陷成池,故号剑池,今遗迹尚存(见《吴越春秋》)。此用其事描状剑池水光波影。
  11. 龙湫:虎丘有剑池,相传吴王阖闾以宝剑殉葬,后秦始皇开掘找寻,有神龙跃出而成池。这里夸饰虎丘的流水。湫,深潭。
  12. 胥魂: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夫差所杀,精魂不散,成了涛神。
  13. 吴愁:春秋时吴国终为越国所灭,故言。

作品赏析

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景物描绘传达给读者,是中国诗歌艺术表现的常法。该曲的特点即是将虎丘的群景有意识地作为诗人怀古意绪的外化。所以在曲中,“半天风雨”虽颇具典型性,却并非作者着力表现的主体,仅作为一种冷色调氛围的构成因素。这种严冷的色调,正是作者抚今追昔、“千古恩仇”的内心情潮的折射。曲中写怪石老树以及“苔绣”“尘黏”“云湿”,并不着重于风雨的介入,而更多地体现出岁月风霜的影响;“琴调冷”“剑光寒”两句更是老练地将古迹的历史与现状沟通。这种取景传象的手法正是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以及对待景物的“取其势而不取其质”。

当然,作者也并非将“风雨登虎丘”的“风雨”完全置于一旁,结尾两句“浪卷胥魂,山锁吴愁”便又巧妙地转回到了风雨的影响。须知虎丘旁只有一条叫“山塘”的小溪,无“浪”可言,而虎丘本身明秀佳丽,也很难与“锁愁”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半天风雨如秋”的特定情景下就有所不同,风雨凄迷,天地山川足以为之改容。这两句既是怀古意绪的延伸,又是对风雨虎丘峭冷景象的添写,可谓虚实相兼。

创作背景

相传吴王阖闾死后葬于虎丘,作者于风雨中登临虎丘,见石如虎伏,树形虬结。通往寺庙的石级上长满了青苔,路边石壁的题诗漫沾着泥垢,藏经楼被笼罩在一片雾岚之中。怀古作叹而作此曲,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名家点评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宋安群:此小令在朦胧的景致中写出了惆怅,在一丘小景中写出了浩大胸襟。(《元曲鉴赏》)

猜你喜欢

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怪朝来、片红初瘦,半分春事风雨。丹山碧水含离恨,有脚阳春难驻。芳草渡。似叫住东君,满树黄鹂语。无端杜宇。报采石矶头,惊涛屋大,寒色要春护。

阳关唱,画鹢徘徊东渚。相逢知又何处。摩挲老剑雄心在,对酒细评今古。君此去。几万里东南,只手擎天柱。长生寿母。更稳步安舆,三槐堂上,好看彩衣舞。

女冠子·星冠霞帔

唐代 • 牛峤

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宫里,佩玎珰。明翠摇蝉翼,纤珪理宿妆。

醮坛春草绿,药院杏花香。青鸟传心事,寄刘郎。

狼藉金钱撒野塘,几丛无力卧斜阳。

争偷暖律输桃李,独亚寒枝负雪霜。

谁惜晚芳同我折,自怜孤艳袭人香。

幽怀远慕陶彭泽,且撷残英泛一觞。

乔吉
简介描述:

乔吉(约1280年~1345年),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

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