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最高楼

唐代杜甫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白话译文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词句注释

  1. 余英时《唐诗选》:城依山建筑(《上白帝城》所谓“城峻随天壁”),沿坡向上筑到山顶,过了山顶又沿坡向下,所以有“尖”处,“城尖”就是山尖。城尖两边的城头走道是倾仄(斜)的。
  2. 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3. 仇兆鳌注:旌旆亦愁,言其高而且险也。旌斾愁,亦见杜甫《送韦评事》诗:“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斾愁。”
  4. 萧涤非注: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访古学诗万里行》:白帝城旧址在奉节县治以东十里,瞿塘峡口北岸的白帝山山腰上,是汉代公孙述所建,因山势而修,周围七里,用石块砌成的城墙旧迹,至今仍多处可见。这里山势起伏,山为红砂石,树木稀疏。杜甫当年在《白帝城最高楼》一诗中描写的“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就是写的这里。
  5. 坼(chè),裂缝。霾(mái),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
  6. 日抱:指日照。鼋(yuán):
  7. 大鳖;鼍(tuó):鳄鱼。这句可与“江光隐见鼋鼍窟”(玉台观)参看。
  8. 萧注:二句写登楼所见近景,是实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水。龙虎,形容山峡突兀盘踞之状,峡静,故曰睡。鼋鼍,形容江流湍急闪烁之状,水动,故曰游。日抱,日照江面如环抱。都是摹写登高临深时所见的一种迷离恍惚之景的。
  9. 扶桑,见《说文》:“扶桑,神木,日所出也”。断石,指峡坼。
  10. 弱水,见《山海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其水不胜鸿毛。长流,即第四句里的“江”。这一联可能化用了曹植诗句“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游仙诗》)。楼高即可望远。五六句是从空间的广度来极写楼之“最高”。
  11. 朱注:峡之高,可望挟桑西向,江之远,可接弱水东来。
  12. 吴见思:二句远景,言举天地之大,尽在目前。
  13. 杖:拄(杖)。
  14. 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15. 谁子:哪一个。
  16. 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作品赏析

白帝城危耸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之上,背负峭壁,前临大江,占据高峻山势,为三峡入口处著名胜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咏白帝城作品颇多,此为其中之一。

“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楼高耸于此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其立足之高,视野之阔,使得全诗在未展开之前已笼罩于一种雄奇壮丽的气势之中。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这一联是写楼头所见: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江清水澈,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又如鼋鼍怡然嬉游,阴晴气象殊异,而动人之处各不相让,两句并举,将楼头观景的倏忽万变写得活龙活现。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扶桑,为古神话中东方日出处一种神木,长约数千丈;弱水,为古神话中西方昆仑山下一条水流。此处是诗人登高临深,不禁心驰神往,设想出虚幻之境:如见扶桑西边的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弱水东边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此前的诗人用此二典,一般是“东观扶桑曜,西卧弱水流”(曹植)的写法,而杜诗反向用之,是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之高,可望扶桑西向;极言江流之远,可接弱水东来。以虚境写实景,于虚实之间传达神韵。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愈见虚渺的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似,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毕竟执着难遣,惟有泪洒天半。诗人一生漂泊,年逾半百仍不得归所,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平息不过三四年,朝野间百废待兴,国恨、乡愁,平生叹喟,郁积于胸,只有回首归去,让这地老天荒的萧瑟苍凉之感逐渐淡化消释于心罢了。

这是一首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的拗体七律,其情绪勃郁,声调拗怒,互相配合,突破了七律中传统的和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加上格局严谨,首联叙写楼高,二联摹写近景,三联拟想远境,末联感慨身世,起、承、转、合,诗法井然。正如清人王嗣奭《杜臆》评“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叹世二字,为一章之纲,泣血迸空,起于叹世。以迸空写楼高,落想尤奇。”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春未夏初,杜甫从云安迁居夔州,开始了寄寓夔州的一段生活,也进入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期。白帝城在夔州东面,坐落于山头上,面临长江,杜甫初到夔州,登楼眺望,感慨无限,作《白帝城最楼》。

名家点评

  • 《岁寒堂诗话》:“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使后来作者如何措手?东坡《登常山绝顶广丽亭》云:“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琊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袭子美已陈之迹,而不逮远甚。
  • 《升庵诗话》:韩石溪廷延语余曰:“杜子美《登白帝最高楼》诗云:‘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此乃登高临深,形容疑似之状耳。云霾坼峡,山木蟠挐,有似龙虎之卧;日抱清江,滩石波荡,有若鼋鼍之游。”余因悟旧注之非。
  • 《诗薮》:杜七言律……太险者,“城尖径昃旌旆愁”之类。杜则可,学杜则不可。
  • 《艺苑卮言》:老杜以歌行人律,亦是变风,不宜多作,作则伤境。
  • 《唐诗归》:钟云:此句之奇,不奇在“日抱”字,而在“游”字,再吟想始知之(“江清日抱”句下)。钟云:“影随”便妙(“弱水东影”句下)。
  • 《杜臆》:此诗真惊人之语,总是以忧世苦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者。……“扶桑”一联,亦形容所立之高,不意想头到此 “泣血迸空”,起于叹世,而“迸空”尤奇。
  • 《义门读书记》:城当云顶,日漾江中,惨淡变幻。弱水无力,犹随江流朝宗,叹息我老独不能出峡也。
  • 《分甘余话》:唐人拗体律诗有二种,其一苍茫历落中自成音节,如老杜“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诸篇是也。
  • 《围炉诗话》:子美之“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晚唐人险句之祖也。
  • 《唐宋诗醇》:笔势险绝,与题相配。
  • 《唐诗别裁》:句法古体,对法律体,两者兼用之。
  • 《读杜心解》:二句起,二句结,“独立”“叹世”四字,以两头交贯中腹。
  • 《杜诗镜铨》:拗体,歌行变格。邵子湘云:奇气奡兀,此种七律,少陵独步。邵二泉云:“扶桑西枝”,以西言东;“弱水东影”,以东言西。谢灵运诗:“早闻夕飙急,晚见朝口暾”,略同此句法。而此尤奇横绝人。三字(“旌旆愁”)便含末二句意。二句近景(“峡坼云霾”二句下)。二句远景,出力写“最高”二字(“扶桑西枝”二句下)。应“独立”(末句下)。
  • 《唐诗归折衷》:唐云:字字琢炼,字字奇古。
  • 《杜诗集评》:李因笃云:浑古之极,不可名言。律不难于工而难于宕,律中古意不难于宕而难于劲。此首次句着一“之”字,其力万钧。吴农祥云:郭美命极赏此作,盖离刻之极,归于自然;纵放之余,时见精理者。
  • 《昭昧詹言》:此亦造句用力之法,句法字字攒炼。起句促簇。次句疏直而阔步放纵,乃立命之根……收句起格历落,用意疏豁。非是则收不住中四句之奇倔,如此奇险,寻其意脉,却文从字顺,各称其职。
  • 《唐诗成法》:此与《玉台观》“中天积翠”一篇同一作法、七律中三唐所无也。
  • 《历代诗法》:世多称此诗入近体,细看作歌行为当。
  • 《石洲诗话》:拗律如杜公“城尖径仄”一种”,历落苍茫,然亦自有天然斗笋处、非如七古专以三平为正调也。
  • 《岘佣说诗》:七律有全首拗调如古诗者,少陵“主家阴洞”—首、“城尖径昃”一首之类是也。初学不可轻效。
  • 《海天琴思录》:少陵“白帝城”,以古调入律也。
  • 《十二笔舫笔录》:通体平仄入古。其源自庾开府《乌夜啼》等作来,而气魄持盛,宋陆放翁见多此等作。

猜你喜欢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宋代 • 刘克庄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自洛之越

唐代 • 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闻科诏勉诸子

宋代 • 辛弃疾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

华岳

唐代 • 王维

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

连天疑黛色,百里遥青冥。

白日为之寒,森沉华阴城。

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

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

人祇望幸久,何独禅云亭。

外戚世家序

两汉 • 司马迁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