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寻大龙湫瀑布

清代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寺,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憔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白话译文

八月十四日,我进入了雁荡山,按照图记来找名胜古迹。发现十处有七处已经荒芜废弃了。向各位僧人打听,都说:“那些开辟这里的人都是些不寻常的人。后来平庸的人继承了这里的所有权,有的人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否则就苦于这里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所以可找到的通往胜迹的小路很少。”经过华严寺,鲍甥率领大家登山去找,我在山下休息。有人说:“龙湫还能找到。”于是就在能仁寺住宿。

第二天清晨,抬轿的人不约而同地用路途险峻遥远作借口推辞。我说:“暂且前往吧,等到实在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我们沿着溪涧三里就靠近了,完全没有一点危险艰难的。到龙湫庵,僧人离开了。打柴的人为我们指明了通向龙湫瀑布的道路方向,又往前走了半里多,茂密的杂草遮盖了道路,抬轿的人说:“这里面都是毒蛇害虫,遇到它们,情况严重的就死亡,轻的受伤。”我们很不如意地回来了,回来后发现老和尚在门前。他问我们回来的原因,知道原故后笑着说:“哪里有走了二千里,距离目的地很近了,到了崖边却要返回的呢?我替你在前面领路。”老和尚拿着小竹竿,仆人李吉跟着他,经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就用手分开用脚踩下。抬轿的人安然地步行一里多,路稍微变窄,就把轿子丢在地上,说:“过了这里山势就会变得陡峭逼仄,绝对不能往前走了。”老和尚说:“您不要怀疑,只要跟着我的脚印走就可以了。”鲍甥在前面一边拉着我一边带路,走过了几十步,就发现杂草慢慢的变稀疏了,道路变平坦了,远远地看见瀑布。又往前走,我们并排坐在岩石下,过了一段时间才回去。轿夫在草丛中很舒适地坐着,并用一些俚俗的话抱怨和谩骂老僧:“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唉!先王之道被废弃已经很久了啊。大家都把探寻路途遥远的胜迹看作是一件艰难的事,却不知如果有认识道路的人替我们在前面领路,实际上是很近并且很容易的事。孔、孟、程、朱的学问都因为仆役一类的人,而让今时的君子不理解,难道不痛惜吗?那些轿夫骗人,即使对别人施加恶行,也不能赶走呵斥他们,然而他们竟然还象这样满怀怒气和怨恨;小人怨恶正道或解为小人害他的朋友,仇视君子的正道,认为对自己不利。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

词句注释

  1. 咸曰:都说。
  2. 畸(jī)人:奇特的人。《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móu)于天。”《释文》:“司马彪云:‘不偶也。不偶于人、谓阙于礼教也。’”这里泛指不寻常的人。
  3. 摽(biāo):把持。
  4. 不则:否则。
  5. 蹊径:小路。
  6. 华严寺:山上佛寺名。所供者为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普贤、文殊二菩萨。
  7. 能仁寺:山上佛寺名,所供为释迦牟尼佛。
  8. 舆(yú)者:抬轿的人。
  9. 姑:姑且,暂且。
  10. 何伤:有什么妨害。
  11. 先路:在前头领路。屈原《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2. 蒙茸:蓬蓬松松的样子。这里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苏轼《后赤壁赋》:“履谗岩,披蒙茸。”
  13. 委:丢下,扔下。
  14. 惑:迟疑,怀疑。
  15. 帷余足迹是瞻:但看我的脚印。意即跟着我的脚印走。《左传·襄公十四年》有“惟余马首是瞻”的话,这句是对《左传》的模仿。
  16. 怨詈(lì):怨恨和谩骂。
  17. 征:证实。
  18. 榛(zhēn)芜:荒芜,废弃。
  19. 孔:指孔子。
  20. 孟:指孟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性善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儒家尊为“亚圣”。
  21. 程:指宋朝的程颢、程颐、理学家。
  22. 朱:将宋朝的朱熹,理学家。
  23. 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
  24. 寤(wù):醒悟。同“悟”。
  25. 即:即使。
  26. 暴:对别人施加恶行、欺侮。
  27. 过客:指别人。
  28. 创惩:惩罚。
  29. 小人毒正:小人害他的朋友。《礼记·缁衣》:“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郑注云:“正,当为匹字之误也。匹,谓知识朋友。正音匹。”毒,害。
  30. 侧目:不正眼相看。形容仇视的样子。
  31. 严光:姓庄名光,字子陵。史家避汉明帝讳改作严光。东汉会稽余姚人。青年时是刘秀的朋友并同学。刘秀称帝,召为谏议大夫,不肯受,归隐于富春山。
  32. 管宁:字幼安,三国北海朱虚人。东汉末避居辽东三十馀年。魏文帝、明帝都曾征召过他,并授与官职,他都坚辞不就。
  33. 匿迹:躲藏起来。
  34. 销声:不把声名张扬出去。
  35. 身试:亲身尝试。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游记,记述游览大龙湫瀑布的经过。大龙湫瀑布,在浙江乐清县的雁荡山中。瀑布飞洒三百丈,为雁落山的奇观。瀑布旁有许多唐宋时摩崖石刻,是著名的名胜古迹。作者雁荡山之游,同时也寻找到了大龙湫瀑布。

这篇散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文中突出了一个“寻”字,极少描写所寻游的山水,通过记叙在寻游大龙湫瀑布的过程中,舆者诳言路途险远难行,老僧识破舆者,指引道路等情节。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领悟到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的大道理。“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孔、孟、程、朱皆困于众斯舆”的感叹,是文章结尾缘事明理的地方,作者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这正是方苞散文创作的特定模式,即不管写事写物,都要从所写事物本身发据出某种思想内涵,这种思想内涵又总是与他所推崇的儒家说教和程朱理学相联系。

雁荡一绝的大龙湫瀑布,前人记游所写已多,写出新意已难。作者避开写瀑,而写寻瀑,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游记最后也是用了“缘情事以为波澜,别求义理以寓襟抱”的笔法,借以扩大其社会意义。文章结枃谨严,虚实精当,风格雅洁,叙事不失生动。

创作背景

这篇游记写于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是作者同鲍侄游览大龙湫后,为记述游览大龙湫瀑布的经过而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

名家点评

  •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崔小敬《江南游记文学史》:“《记寻大龙湫瀑布》是体现桐城派特色的一篇名文。是方苞‘义法’说的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砚眼

明代 • 冯梦龙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仆往,以一金易归。仆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甚惋惜。盖此砚佳于鸲鹆眼也。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唐代 • 李贺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翠鳌涌出沧溟,影横栈壁迷烟墅。楼台对起,阑干重凭,山川自古。梁苑平芜,汴堤疏柳,几番晴雨。看天低四远,江空万里,登临处、分吴楚。

两岸花飞絮舞。度春风、满城箫鼓。英雄暗老,昏潮晓汐,归帆过橹。淮水东流,塞云北渡,夕阳西去。正凄凉望极,中原路杳,月来南浦。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代 •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方苞
简介描述:

方苞(1668年-1749年),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安徽桐城人。中国清代散文家、经学家。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方苞举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会试第四名,以母病归家未及殿试。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两年后被赦,隶汉军旗籍,以布衣入直南书房。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1723年-1735年)时,免去旗籍,仍归汉籍,累官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一统志》馆总裁、《皇清文颖》馆副总裁等。乾隆时(1736年-1796年),再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三礼馆副总裁、经史馆总裁等职。乾隆七年(1742年),辞官归居南京,闭门谢客,著述终老。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十八日,卒于上元家中,享年82岁。

方苞于文学继承归有光“唐宋派”古文传统,严于义法,为清代“桐城派”古文之初祖,与刘大櫆、姚鼐尊称为“桐城三祖”。论学以程朱为宗,究心宋儒义理之学,后桐城派古文家,耽心义理,习服程朱,皆以方苞为先路。著作有《周官辨》《春秋通论》《望溪文集》《史记注补正》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