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鸡行

唐代杜甫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白话译文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词句注释

  1. 喧争:吵闹争夺。
  2. 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3. 斥:斥责。
  4. 得失:指用心于物。
  5. 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
  6. 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作品赏析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因而,有道家思想,但似乎又有佛家的思想。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此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如同当面交谈,亲切动人。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很多论诗家都看重此诗的结句,因为此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有很多品味和领悟的空间,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大历元年(766年)冬西阁所作。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际,至玄肃两代的宫廷政变,下至大小军阀割据、争夺。他逃难栖身四川,数经战乱,历尽沧桑,诗人自不免鄙视这人世间的作为,而以鸡虫为喻,创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宋·范公偁《过庭录》:杜子美诗云云,至于实下虚成,亦何可少也。······此盖为《缚鸡行》之类,如“小奴缚鸡向市卖”云云,是“实下”也;末云:“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是“虚成”也。盖尧民亲闻于小宋焉。
  • 宋·洪迈《容斋随笔》:此诗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
  • 明·钟惺《唐诗归》:读此数语,觉放生多事,达甚。慈悲中生出寂悟。
  • 明·王嗣奭《杜臆》: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
  • 清·金圣叹《杜诗解》:此首全是先生借鸡说法。前四句借《孟子牵牛章》“牛羊何择”演成妙义。
  •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句句转,张、王、元、白具体而微。
  •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齐物之旨。蔡正孙曰:《步里客谈》云:古人作诗,断句辄旁入他意,最为警策。如老杜云“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是也。黄鲁直作水仙花诗“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亦是此意。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宕开作结,妙不说尽。
  •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张远云:大有“蝼蚁何亲,鱼鳖何仇”意。愚按:结语更超旷,盖物自不齐,功无兼济,但所存无间,便大造同流,其得其失,本来无了。“注江倚阁”,海阔天空,惟公天机高妙,领会及此。
  • 清·杨伦《杜诗镜铨》:张、王、元、白皆学此而不能到。结语有举头天外之致。

猜你喜欢

赠诸游旧

南北朝 • 何逊

弱操不能植,薄伎竟无依。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浣溪沙·脂粉塘空遍绿苔

清代 • 纳兰性德

脂粉塘空遍绿苔,掠泥营垒燕相催。妒他飞去却飞回。

一骑近从梅里过,片帆遥自藕溪来。博山香烬未全灰。

送人之军

唐代 •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古朗月行

唐代 •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送客归京

唐代 • 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