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

金朝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白话译文

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词句注释

  1. 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骤雨打新荷:曲牌名。本名为“小圣乐”,或入双调、或入小石调。因元好问此曲“骤雨过”三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故人们又称此曲为“骤雨打新荷”。
  2. 水阁:临水的楼阁。
  3. 海榴:即石榴,又名海石榴。因来自海外,故名。古代诗文中多以之指石榴花。石榴夏季开花,花常呈橙红色,娇艳可爱。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石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
  4. 香罗:轻软的丝织品,此喻石榴花。
  5. 雏:幼鸟。
  6. 相和:相互谐调。
  7. 糁:洒,散落。
  8. 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
  9.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10. 初过:刚刚过去。
  11. 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
  12. 何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
  13. 命友:邀请朋友。
  14. 芳樽:美酒。樽,酒杯。
  15. 酩酊:大醉貌。

作品赏析

此曲为一首清美动人的小令,由上下两片组成。上片描写出一幅春末夏初的园林美景。首句“绿叶阴浓”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渲染了池塘水阁的深邃宁静。绿叶成阴,遮蔽阳光,营造出一个避暑的清凉空间,别有一番幽美的情趣。“妖艳喷香罗”的石榴与茂密的绿叶相映成趣,非常具有画面感。以上五句从视觉所及落笔。“绿叶”“水阁”“海榴”诸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谈,意境优美。接着,作者从听觉着墨,通过声色交互而引起读者诸种感觉的移借,从而派生出悠长的韵味来。雏燕在暖风里逐渐长大,与老燕软语呢喃。蝉声聒噪,充斥庭院,与稚嫩娇软的燕语和谐地、有层次地组合成一曲交响乐,生机盎然。再接下来,作者叙写了一场骤雨。雨点似“珍珠乱糁”,“打遍新荷”。这场突如其来的阵雨并没有大煞风景,反而平添了一分诗意。可以说,正是因为“骤雨”,荷花才倍增媚姿。雨过天晴,在骄阳的照耀下,圆润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这里把荷花的状态形象描绘得非常传神,与周邦彦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燎沈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片即景抒怀。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作者不禁感叹“人生有几”。作者对人生的成败得失持一种“穷通前定”的态度。再加上赏荷花而饮美酒,是古人的一种雅兴。于是,作者召集同道知己,“对芳尊浅酌低歌”,要一醉方休。“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这种消沉的情感在元好问为数不多的散曲中是一以贯之的。如“老夫唯有,醒来明月,醉后春风”“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这些并不能简单地贬之为消极避世,而且散曲所表现出的这种人生态度与作者的人生道路也不尽相同。这只是作者用以抚慰其饱尝国破家亡创伤的心灵。正如清赵翼《题遗山诗》所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元好问的曲作也带有这种沉郁凝重的特色。

此曲写法与词相近,这是因为在宋元之交,词、曲均称乐府,都是被诸管弦,传于歌筵的,所以早期的词曲分疆并不甚严。《莲子居词话》认为此曲作词调,就是这个缘故。具有词味,也可算是此曲的一个特点。

创作背景

此篇作于金朝灭亡之后,正是作者失意落拓之时。作者远离家乡,在外辗转二十余年,再次归乡时,天下已改朝换代。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九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是也。”赵松雪听歌姬唱此词,赋诗赞曰:“主人自有沧州趣,游女乃歌白雪词。”此曲正是以“白雪词”抒写“沧州趣”。这里表现的,乃是宋元之际文人们一种典型的精神生活。

名家点评

  •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曲”类存目“碧山乐府”条:“自宋赵彦肃以句字配协律吕,遂有曲谱。至元代,如《骤雨打新荷》之类,则愈出愈新,不拘字数,填以工尺。”
  •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上:“元遗山有小令云‘湘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一时传播,今入曲,易牌名《骤雨打新荷》。”
  • 近代·王季烈《螾庐曲谈》卷四:“(元遗山)所作曲虽不多,而甚超妙。其《骤雨打新荷》小令云云,读此亦可见其志趣矣。”
  • 现代·洪柏昭等《元明清散曲选》:“这首曲下片表现出浓厚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作者在故国沦亡后消极心绪的反映。但上片写初夏景象却颇见功力:在凉风轻拂的池亭水阁一带,绿树成荫,榴火飞红,燕语蝉嘶,雨打新荷,既热闹,又幽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同一境界。”
  • 现代·檀传宝等《曲剧品评》:“此曲上片写景,渲染了盛夏园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清新俊雅,动静结合,佳句迭出;曲子下片抒发情怀,感慨悲歌,沉郁苍凉。“何用苦张罗”虽然显得有些消沉,但也透露出作者对险恶官场的厌恶。”

猜你喜欢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唐代 •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鹧鸪天·桂花

宋代 •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淮上渔者

唐代 •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明皇秉烛夜游图

明代 • 高启

华萼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

大家今夕燕西园,高爇银盘百枝火。

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新谱霓裳试初按,内使频呼烧烛换。

知更宫女报铜签,歌舞休催夜方半。

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

琵琶羯鼓相追逐,白日君心欢不足。

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

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

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

可怜蜀道归来客,南内凄凉头尽白。

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最高楼·咏梅

宋代 • 陈亮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