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缑山夜饮

金朝元好问

石坛洗秋露,乔木拥苍烟。缑山七月笙鹤,曾此上宾天。为问云间嵩少,老眼无穷今古,夜乐几人传。宇宙一丘土,城郭又千年。

一襟风,一片月,酒尊前。王乔为汝轰饮,留看醉时颠。杳杳白云青嶂,荡荡银河碧落,长袖得回旋。举手谢浮世,我是饮中仙。

白话译文

露水很重石坛像被水洗过一样,茂盛的高大树木望去如绿色的烟雾。缑山上曾有王子乔吹笙跨鹤在这里成仙。请问耸立云间的嵩山的少室山,放眼观看从古到今,夜间饮酒的乐趣有多少人流传。浩渺宇宙之中人最终都会走向坟墓,城墙又能屹立多久。

端着酒杯,面对着一缕风,一片月光,王子乔我为你满饮此杯,留下来看看我们喝醉了颠狂的样子。远处依稀可见的青山白云,宽广浩瀚的天空银河,长长的衣袖自由自在的回旋。举手告诉浮华尘世,我是喝酒的仙人。

词句注释

  1.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缑山:又名缑氏山、缑岭,在河南偃师市。
  2. 石坛:石筑的高台。
  3. 乔木:高大的树木。
  4. “笙鹤”句:指仙人王子乔初吹笙作凤鸣,后跨鹤成仙的事。宋之问《缑山庙》:“王子宾仙去,飘飘笙鹤飞。”宾天,原称尊者之死为宾天,这里是成仙的意思。
  5. 为问:请问。嵩少:嵩山的少室山。嵩山东曰太室,西曰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山是其总名。
  6. 老眼:放眼观看。
  7. 夜乐:夜间饮酒的乐趣。
  8. 一丘土:即坟墓。
  9. 城郭千年:出自《搜神后记》“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
  10. 王乔:指前面“缑山乘鹤”的太子晋王子乔。轰饮:狂饮,痛饮。
  11. 杳杳:隐约,依稀可见的样子。青嶂:青山。
  12. 荡荡:形容宽广浩瀚的样子。碧落:道家称天界为碧落,指天空。
  13. 浮世:浮华尘世。
  14. “我是”句:化用杜甫《饮中八仙歌》“自称臣是酒中仙”句。

作品赏析

上阕提笔触及秋色秋景,本来就有一种苍凉之感。诗人面临高台秋风,看苍烟围裹之中的高大乔木,不自觉地涌上一种暮色高远的秋意来。借用“缑山七月笙鹤”有个典故,一方面缑山的自然美景触动了词人的游仙之思,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感慨万千。“宇宙一丘土,城郭又千年”一联,又形成了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对照。无奈空有豪情壮志,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身处乱世也只能发出今非昔比的慨叹罢了。

下阕继续抒发诗人对古人的景仰,以一种洒落随分的心情对待人生。学古人“一箪食,一瓢饮”,这里的风和月相对,用“襟”和“片”来做量词,够奇巧。尊前临风月,正是古人浪漫风雅和潇洒旷达的情怀。对古人潇洒归天的心仪之情加了眼前苍烟乔木郁郁之景,更让人心旷神怡,畅思渺远,白云间,青嶂里,长烟落日,碧落银河,自古及今,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们才能真正恣情肆志,抒发自己长袖善舞的心情。视线里深远幽暗的空间,广大浩淼的天空,让人豪情陡生,看轻现实世界。“长袖得回旋”是在自由自在状态中的自然表现。姿势豪迈超脱,气势不凡,表现了诗人向往自由的精神。并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通过仙人传说流露出来,可谓“深于用事,精于炼句”。结句自然又合了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之妙。

该篇借道家传说,写人世变化之促,转写夜饮,寄托深远,“流露于不自知”。结尾“谢浮世”,愿作“饮中仙”的念头隐隐现出时政艰危在词人心中留下的阴影。除开端几句描绘实景外,余皆融入幻事,遐想悠悠,远涉世外,流露出词人对世事的厌倦之情。通篇充溢着归隐情趣,风格飘逸。

全词语言凝练而富形象性,写秋山夜景,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创作背景

该词是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元好问避兵河南时作。此时诗人生活动荡流离,家国危难,又值此漫漫长夜,酒入愁肠,忆今追往,不禁有无穷今古之叹。

名家点评

  •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兴勤《走进契丹与女真王朝的文学》:“值得注意的是,遗山笔下的酒不是懦夫自悼的工具,其间更多透现着的是一种慷慨的气度和卓荦的胸襟,如‘宇宙一丘土,城郭又千年’。”
  • 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涉华编辑室副主任、高级编辑王一娟《元好问词注析》:“全词语言凝练而富形象性,写秋山夜景,读之如在眼前。”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舟次感成

清代 • 蒋士铨

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十载楼中新妇,九载天涯夫婿,首已似飞蓬。 年光愁病里,心绪别离中。

咏春蚕,疑夏雁,泣秋蛩。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闻道十分消瘦,为我两番磨折,辛苦念梁鸿。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

芙蕖

清代 •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登赏心亭

宋代 •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代 •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近现代 •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