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唐代杜甫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白话译文

开国以来就有人绘画鞍马,画得最神妙的首推江都王。

将军善画马匹闻名三十年,人间又能见到神马真乘黄。

曾经画出先帝良马照夜白,画成以后龙池十天霹雳响。

先帝赏赐内库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达诏命才人去索取。

将军跪拜接受赐盘刚回归,众人拿着轻绡细绢紧追随。

达官权贵得到你一幅手迹,方才觉得脸上有光室光辉。

过去太宗有匹宝马拳毛騧,近日郭家又有名马狮子花。

现在你新图画的两匹骏马,又让看的人个个感叹惊讶。

这都是以一当万的好战马,在这画面上驰骋迎着风沙。

图中其他七匹马也很绝妙,远看很像在寒空踏着烟雪。

马蹄在长长楸树道间奔腾,养马官员与役卒整齐排列。

最可爱的九匹马各显神采,相互顾盼气势清高又沉稳。

借问苦心爱马的人都有谁,后代有韦讽前代有个支遁。

回忆从前天子巡幸新丰宫,满天翠羽旗向着长安城东。

三万匹骏马奔腾各具神姿,都与这画中的马筋骨相同。

自从河宗献宝穆王归天后,再也没有玄宗巡幸那样盛。

您没见到金粟堆前松柏树林里,宝马去尽只有鸟儿鸣西风。

词句注释

  1. 韦讽:成都人。浦起龙注:“韦讽,成都人。公宝应初,先有送韦摄阆诗,兹岂归后即真,公复送欤?”曹将军:指曹霸,唐代画家,以画人物及马著称,颇得唐玄宗的宠幸,官至左武卫将军,故称他曹将军。
  2. 江都王:即李绪,唐太宗李世民之侄,以画鞍马出名。
  3. 将军:指曹霸。三:一作“四”。
  4. 乘黄:古代传说中的神马,后用以泛指名马。
  5. 貌:描画。先帝:指唐玄宗李隆基。照夜白:马名,玄宗所乘好马之一。
  6. 龙池:旧注以为指唐长安兴庆宫内一个池。
  7. 殷红:深红。
  8. 婕妤:正三品女官。才人:正四品女官。此处泛指妃嫔。
  9. 拳毛騧:唐太宗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的战骑,为“六骏”之一。
  10. 狮子花:即狮子骢,为郭子仪败吐蕃收复长后唐代宗所赐之马。
  11. 缟素:白色画绢。
  12. 支遁:即支道林,东晋名僧。
  13. 新丰宫:指骊山华清宫。唐京兆昭应县,汉代本名新丰,骊山在县境内。
  14.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15. 献宝朝河宗:谓唐玄宗西奔入蜀。河宗:即河伯。《穆天子传》:“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珪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曰天子之宝。”
  16. 无复射蛟:谓唐玄宗已晏驾。射蛟:汉武帝射蛟江中,此指游幸。
  17. 金粟堆:唐玄宗葬于今陕西蒲城县金粟山,号称泰陵。
  18. 龙媒:龙的属类。这里指骏马。《汉书·礼乐志》:“天马来,龙之媒。”

作品赏析

此诗可分三段。从“国初”到“生光辉”,极力描绘曹霸画马技艺的高超和声名的隆盛;从“昔日”向到“筋骨同”具体描绘“九马图”的美妙;最后感叹玄宗逝世后人事今非昔比。全诗就是通过观看名画卷,来寓托作者对人事兴亡变化的感慨。作者饱经沧桑忧患,沉痛激烈的感情,全寓于观看画图的描绘中。诗中描写曹霸画马技艺高超,用笔善烘托渲染,如以内府赐;盘,权门求画极写曹的画艺之高。诗中在描写《九马图》时回忆玄宗时代的历史,寄寓时事,暗指人事变化的兴亡,以强烈的感慨作结,笔法跌宕变化,结合极为自然。

开端四句,诗人先借江都王作陪衬,盛赞曹将军画马神乎其技和得名之早。接着用八句诗,从曹霸画“照夜白”马说来,详细叙述曹霸受到唐玄宗恩宠和艺名大振的往事,为描写九马图铺叙,并伏下末段诗意。“曾貌先帝照夜白”,曹霸往昔为唐玄宗画照夜白,酷似龙马,故能感动龙池之龙,随风雷而至,此谓“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二句,是说刚遣婕妤传诏内府赏赐,又派才人去催索,意在表现唐玄宗对曹霸画马的赞赏、惊喜之情。“盘赐将军”,以下四句,描写曹霸受玄宗赏识、恩赐以后,声名大振,贵戚权门亦竞相求画。这一段,上四句用仄声韵,药、陌、锡韵通押,下四句用平声微韵,诗韵的转换与诗意的递变、层进相切合。

“昔日太宗拳毛騧”以下十四句,转入写马正位,具体绘写《九马图》。诗人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曹霸所画的九匹马,错综写来,鲜活生动。先写二马。曹将军新画《九马图》中有两匹马最为突出,就像当年唐太宗的拳毛騧和唐代宗赐给郭子仪的狮子骢一样,教人看了赞叹不已。二马都是战骑,一以当万,因此诗人赞道:这都是以一敌万的战马,居然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涂抹着漠漠风沙的画绢上。一打开画卷,就见到二马在广邈的战地风沙中飞驰,诗人从逼真的角度,称誉图上二马画艺高超。其余七匹也很不一般。诗人分别从七马的形貌、奔驰、伏枥三个方面,再现画上七马“殊绝”的神态。“迥若”句,描摹七马形貌,七马毛色或红、或白、或红白相间,如霞雪飞动。“霜蹄”句,是说有些马奔驰在长楸道上,践踏霜雪。“马官”句,是说有些马在厩里排列成行,由马官悉心厮养。据此则此图大概可想。诗人先写二马,后写七马,又对《九马图》作出总的评价:“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九马匹匹神骏,昂首顾视,神采飞扬,气度稳健,惹人喜爱。诗人再一次运用陪衬法,以东晋的支遁来抬举韦讽的爱马,赞誉韦讽风韵不凡的品格和酷爱绘画艺术的高深素养,也遥扣题意。此段前六句用平声麻韵,中四句用仄声屑韵,后四句用仄声韵,上声阮、去声震通押,韵转意换,诗思层次分明。

最后一段共八句,押平声东韵(只有一处为冬韵,通押),一韵到底。前四句写唐玄宗巡幸骊山的盛况。玄宗巡幸至骊山,帝辇翠华葳蕤,旌旗拂天,数万匹厩马随从,每种毛色的马列为一队,马队相间,远望如锦绣一般。“皆与此图筋骨同”,是指真马与图上之马都是良马。着此一句,扣全诗咏“九马图”的题旨。后四句写玄宗入葬泰陵后的萧竦景况,表现其“衰”。“自从献宝朝河宗”句,借周穆王的升遐比喻唐玄宗崩驾。“无复射蛟江水中”,玄宗已卒,无人再来江边射蛟。此处用汉武帝的故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武帝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君不见”二句,描写玄宗陵前的萧条。玄宗陵前松柏里,骏马都已离去,只剩下鸟儿在松风中鸣叫。唐玄宗喜爱马图,宠幸曹霸,巡幸新丰宫,数万骏马随从,一旦归命,群马尽去,松柏含悲,这一结,韵致悠长,盛衰之叹,俯仰感慨,尽在其中。

题画诗常见以画作真的手法,而杜甫这首题画马的诗,更是淋漓尽致,变幻莫测。“人间又见真乘黄”“龙池十日飞霹雳”“缟素漠漠开风沙”等句,以画马作真马,夸饰曹霸画艺神妙。诗人从画马说到画家的受宠幸,从画马说到真马,从真马说到时事,从玄宗的巡幸说到升遐,诗思不断拓展,寄托了诗人对玄宗的深情眷念。叙述真马、时事的时候,又不时插带一笔,照应马画,以画、以马作为线索,绾带全篇。

此诗在章法上错综绝妙。第一段十二句先赞曹氏画技之高超,再追叙曹氏应诏画马时所得到荣誉和宠幸。第二段十四句,写九马图之神妙及各马之姿态。第四段八句是照应第一段“先帝”的伏笔,从而产生今昔迥异之感。诗以奇妙高远开首,中间翻腾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写骏马极为传神,写情感神游题外,感人至深,兴味隽永。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广德二年(764年)作于成都。唐朝初年,江都王李绪善画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他“多才艺,善书画,鞍马擅名。”到开元、天宝时代,曹霸画马出神入化,名声更显,赵子昂说:“唐人善画马者众,而曹、韩(干)为之最。”(汤垕《画鉴》引)。广德二年,杜甫在阆州录事参军韦讽宅观看他收藏的《九马图》(或为曹霸流寓成都是为韦讽所绘)后,写下这首题画诗。

名家点评

  • 明·陆时雍《唐诗镜》:“画中见真,真中带画,尤难。”
  • 清·杨伦《杜诗镜铨》:“(‘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二句)警句。”
  •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身历兴衰,感时抚事,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霸所画马未尝如此,特论其神骏耳。”

猜你喜欢

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闻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

问说

清代 •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望驿台

唐代 •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唐代 • 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卜算子·烟雨幂横塘

宋代 • 谢逸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