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潮

明代张岱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白话译文

按照以往的惯例,三江口其实没有海潮可看。午后就有人在那里喧闹:“今年会悄悄地涨潮。”年年都是这样。

崇祯十三年八月,我前往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陈章侯与祈世培和我一同前往。海塘上有人呼喊着去看海潮,我急忙跑过去,他俩一会儿也到了。我们站在海塘上,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一样,从海宁往这里涌来,直奔海塘上。潮水稍微靠近的时候,潮头隐隐约约的露出一片白色,就像千百群小鹅被驱赶而来,张开翅膀惊惶地扑飞。渐渐逼近的时候,泡沫喷涌,浪花像冰花一样图被踢得四处飞溅,如同百万头雪狮铺天盖江、长驱而下,好像有怒雷在鞭策它们,千万头雪狮迅速奔跑,争先恐后。潮水再逼近一些,好像被飓风逼迫而来,那架势好像要拍打着堤岸涌上来。观看海潮的人害怕地往后倒退,跑到海塘下面躲避。海潮到达海塘,拼尽全力一搏,海水冲击喷射,溅起水花高达几丈,看潮的人身上都被溅湿了。海潮旋转翻腾向右边涌去,被龟山挡住,水势更加强烈,水声更加轰响,好像用大炮炸毁大龙湫一样,半空中水花像雪花一样飞舞。观看的人为之惊异眩目,坐了半天,脸色才开始慢慢恢复。

先辈曾告诉我:浙江的海潮是从龛山和赭山开始翻涌奔腾而起的。白洋离这两座山很远,潮头却更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词句注释

  1. 白洋:镇名,在浙江绍兴城西北三十里。
  2. 故事:旧例,旧俗。
  3. 三江:即三江口,在钱塘江南岸海滨。
  4. 庚辰: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5. 朱恒岳:即朱燮元,字懋和,号恒岳,山阴(今绍兴)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少师。
  6. 陈章侯:即陈洪绶,字章侯,浙江诸暨人。明清之际书画家。祁世培:祁彪佳,字弘吉,号世培,浙江山阴人。天启三年(1623)进士。官至苏松府巡按。清兵陷江南,绝食投池而殉。陈、祁二人均是张岱的好友。
  7. 遄:疾速。
  8. 海宁:明代县名(今海宁市),南临杭州湾。
  9. 擘翼:张开翅膀。
  10. 蹴起:蹦跳。
  11. 镞镞:同“簇簇”,簇拥貌。
  12. 辟易:惊退。
  13. 礴:撞击。
  14. 龟山:即白洋山,在绍兴西北五十里,滨海。
  15. 龙湫:雁荡山大瀑布。
  16. 龛、赭两山:龛山在今杭州市萧山区东南,赭山在海宁市西南,二山对峙,扼钱塘江入海口。漱激,冲刷激荡。

作品赏析

文章描写按照空间顺序一一展开,将海潮由远及近的情形和样子都描摹得惟妙惟肖,尤其是比喻,如“一线”“群鹅”“百万雪狮”“雪舞”。又善于侧面烘托,将观潮人的情态写出来,以此反映出海潮的气势和场面的壮观,足以摄人心魄。

文意一气奔注,如挟狂风骤雨而至,节奏极快,令人目不暇接。潮头一线,如从天降;既而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白鹅,扑啦啦奋翅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不仅比喻新奇、生动,而且赋予了钱塘江潮以性灵,如百万雪狮奔腾咆哮一般。 “始雷鞭之”,状其怒;“飓风逼之”,喻其狂,字字惊心,招招狠辣,凸现了生命的狂野和不可羁勒。潮到塘头,拼力一击,浪花飞溅,着面皆湿,读来似有沁沁凉意。待到龟山横截,砰然轰然,“炮碎龙湫,半空雪舞”,这时的观潮者便心怦怦然,久久不能平复,既惊诧于白洋潮之壮美,也震怖于大自然的威灵。

此篇尽显张岱之文的生辣、霸气,笔挟霜刀,虎虎生风。文章纯以气胜,几令人心目俱眩。情之所至,沛然不可以御,文思汹涌。喷薄而出,一如钱塘江潮,雷奔海立。

创作背景

此文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陶庵梦忆》中文章基本于明亡后创作,但此篇或许创作于明亡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张岱与朋友陈洪绶、祁世培因吊唁朱恒岳少师,在绍兴西北滨海的白洋村,见到了气势不凡、极为壮观的钱塘江潮,因此有了这篇文章。

名家点评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林邦均:本文描写白洋潮极富层次感:自远处,而“稍近”、“渐近”、“再近”直“到塘”;极富动感:“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水击射,溅起数丈”,“炮碎龙湫,半空雪舞”,描绘其色状、声势、能量,妙喻迭出,必欲穷形极状而后止;极富现场感:“看者辟易,走避塘下”,“著面皆湿”,“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读来惊魂摄魄,恍若身临其境。(《陶庵梦忆注评》)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淳:作者由远及近地描绘出海潮奔涌变幻的种种奇观。潮头初起时,“如驱于百群小鹅”,给人以轻柔闲适之感。但越是接近海塘,越是汹涌暴怒,一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又如“炮碎龙湫”,惊心动魄,令人目不敢接。则另是一种美感。奇喻妙譬,层见迭出,铺叙极有次第。(《当代散文丛书 张岱散文选集》)

猜你喜欢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唐代 • 杜甫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梅花

宋代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道山亭记

宋代 • 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天目

明代 • 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宋代 •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张岱
简介描述: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陶允嘉家养病,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崇道称为“今之江淹”,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观点;于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悠游自在,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中,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向死而生;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世长辞,享年约九十三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