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潮

明代张岱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白话译文

按照以往的惯例,三江口其实没有海潮可看。午后就有人在那里喧闹:“今年会悄悄地涨潮。”年年都是这样。

崇祯十三年八月,我前往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陈章侯与祈世培和我一同前往。海塘上有人呼喊着去看海潮,我急忙跑过去,他俩一会儿也到了。我们站在海塘上,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一样,从海宁往这里涌来,直奔海塘上。潮水稍微靠近的时候,潮头隐隐约约的露出一片白色,就像千百群小鹅被驱赶而来,张开翅膀惊惶地扑飞。渐渐逼近的时候,泡沫喷涌,浪花像冰花一样图被踢得四处飞溅,如同百万头雪狮铺天盖江、长驱而下,好像有怒雷在鞭策它们,千万头雪狮迅速奔跑,争先恐后。潮水再逼近一些,好像被飓风逼迫而来,那架势好像要拍打着堤岸涌上来。观看海潮的人害怕地往后倒退,跑到海塘下面躲避。海潮到达海塘,拼尽全力一搏,海水冲击喷射,溅起水花高达几丈,看潮的人身上都被溅湿了。海潮旋转翻腾向右边涌去,被龟山挡住,水势更加强烈,水声更加轰响,好像用大炮炸毁大龙湫一样,半空中水花像雪花一样飞舞。观看的人为之惊异眩目,坐了半天,脸色才开始慢慢恢复。

先辈曾告诉我:浙江的海潮是从龛山和赭山开始翻涌奔腾而起的。白洋离这两座山很远,潮头却更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词句注释

  1. 白洋:镇名,在浙江绍兴城西北三十里。
  2. 故事:旧例,旧俗。
  3. 三江:即三江口,在钱塘江南岸海滨。
  4. 庚辰: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5. 朱恒岳:即朱燮元,字懋和,号恒岳,山阴(今绍兴)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少师。
  6. 陈章侯:即陈洪绶,字章侯,浙江诸暨人。明清之际书画家。祁世培:祁彪佳,字弘吉,号世培,浙江山阴人。天启三年(1623)进士。官至苏松府巡按。清兵陷江南,绝食投池而殉。陈、祁二人均是张岱的好友。
  7. 遄:疾速。
  8. 海宁:明代县名(今海宁市),南临杭州湾。
  9. 擘翼:张开翅膀。
  10. 蹴起:蹦跳。
  11. 镞镞:同“簇簇”,簇拥貌。
  12. 辟易:惊退。
  13. 礴:撞击。
  14. 龟山:即白洋山,在绍兴西北五十里,滨海。
  15. 龙湫:雁荡山大瀑布。
  16. 龛、赭两山:龛山在今杭州市萧山区东南,赭山在海宁市西南,二山对峙,扼钱塘江入海口。漱激,冲刷激荡。

作品赏析

文章描写按照空间顺序一一展开,将海潮由远及近的情形和样子都描摹得惟妙惟肖,尤其是比喻,如“一线”“群鹅”“百万雪狮”“雪舞”。又善于侧面烘托,将观潮人的情态写出来,以此反映出海潮的气势和场面的壮观,足以摄人心魄。

文意一气奔注,如挟狂风骤雨而至,节奏极快,令人目不暇接。潮头一线,如从天降;既而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白鹅,扑啦啦奋翅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不仅比喻新奇、生动,而且赋予了钱塘江潮以性灵,如百万雪狮奔腾咆哮一般。 “始雷鞭之”,状其怒;“飓风逼之”,喻其狂,字字惊心,招招狠辣,凸现了生命的狂野和不可羁勒。潮到塘头,拼力一击,浪花飞溅,着面皆湿,读来似有沁沁凉意。待到龟山横截,砰然轰然,“炮碎龙湫,半空雪舞”,这时的观潮者便心怦怦然,久久不能平复,既惊诧于白洋潮之壮美,也震怖于大自然的威灵。

此篇尽显张岱之文的生辣、霸气,笔挟霜刀,虎虎生风。文章纯以气胜,几令人心目俱眩。情之所至,沛然不可以御,文思汹涌。喷薄而出,一如钱塘江潮,雷奔海立。

创作背景

此文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陶庵梦忆》中文章基本于明亡后创作,但此篇或许创作于明亡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张岱与朋友陈洪绶、祁世培因吊唁朱恒岳少师,在绍兴西北滨海的白洋村,见到了气势不凡、极为壮观的钱塘江潮,因此有了这篇文章。

名家点评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林邦均:本文描写白洋潮极富层次感:自远处,而“稍近”、“渐近”、“再近”直“到塘”;极富动感:“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水击射,溅起数丈”,“炮碎龙湫,半空雪舞”,描绘其色状、声势、能量,妙喻迭出,必欲穷形极状而后止;极富现场感:“看者辟易,走避塘下”,“著面皆湿”,“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读来惊魂摄魄,恍若身临其境。(《陶庵梦忆注评》)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淳:作者由远及近地描绘出海潮奔涌变幻的种种奇观。潮头初起时,“如驱于百群小鹅”,给人以轻柔闲适之感。但越是接近海塘,越是汹涌暴怒,一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又如“炮碎龙湫”,惊心动魄,令人目不敢接。则另是一种美感。奇喻妙譬,层见迭出,铺叙极有次第。(《当代散文丛书 张岱散文选集》)

猜你喜欢

点绛唇·有怀苏州

宋代 • 吴文英

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梦游熟处。一枕啼秋雨。

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心期误。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

寄李儋元锡

唐代 •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山夜闻钟

唐代 • 张说

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

霜风吹寒月,窈窱虚中上。

前声既舂容,后声复晃荡。

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

信知本际空,徒挂生灭想。

酷吏列传序

两汉 • 司马迁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金朝 • 元好问

其一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其二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张岱
简介描述: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陶允嘉家养病,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崇道称为“今之江淹”,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观点;于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悠游自在,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中,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向死而生;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世长辞,享年约九十三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