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飘蓬只逐惊飙转

清代纳兰性德

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

寂寥行殿索,梵呗琉璃火。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白话译文

飘蓬在狂风中乱飞,行人已经过尽,只剩远山在雾霭中绵延。停下来,从河流的走向来辨别方位,明十三陵在秋风秋雨中更显萧瑟。

无人的行宫紧锁,只透出些许琉璃灯曲光亮与僧人们的唱经声。在这群山深处,太阳似乎更快地西沉,只有北方的雁和栖息在宫殿里的乌鸦守候着这份寂寞。

词句注释

  1. 菩萨蛮: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2. 飘蓬:飘飞的蓬草。 比喻人事的飘泊无定。惊飙(biāo):狂风。此句谓人事无定,在光阴中随风四散,漂泊不定。
  3. 认河流:从河流的走向来辨别方位 。
  4. 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
  5. 行殿:行宫。皇帝出行在外时所居住之宫室。唐李昂《戚夫人楚舞歌》:“风花菡萏落辕门,云雨徘徊入行殿。”
  6. 梵(fàn)呗:佛家语。谓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经师论》:“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陈思,曹植。琉璃火: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之玻璃制作的油灯。
  7. 塞雁:大雁远渡,随季节而在江南、塞北之间往返。宫鸦:栖息在宫苑中的乌鸦。

作品赏析

纳兰叹兴亡的词并不少见,这首写得尤其别致。

上片开头就是描写那随风飘荡的飞蓬,随着突发的狂风飘零,不知何处。“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实际说的是人生之不定向,人同飞蓬,漂泊天涯,不知道归处在哪,都是匆匆过客。开头七个字,纳兰完全似旁观陈述之人,写景看似自然随意,却足以读出压抑忧郁之感,不免有消极的意味。因用情太深而倍感苦楚,因知己太远而无处倾吐郁结的苦水,如此这般,纳兰也只得感叹行人过尽。这时,他才停下马来,心想该臻认河流,思思去向了,即“立马认河流”,而此时,“茂陵风雨秋”已然出现在眼前。构述巧妙,让茂陵的出现颇为合理,亦融进了萧瑟的风,可见纳兰来到此处,有所思,有所虑,有所郁结,像要寻些什么来慰藉自己。

下片起写茂陵之景,“寂寥行殿锁,梵呗琉璃火”,白描写景,反复吟读,满是苍凉之感,纸间散发出的全是悲苦的气息。行殿之索,梵呗琉璃,都是历史沉淀的标志事物。历史浩瀚,时光流转,那些兴盛的朝代,早被铜锁锁于时空深宫之中,褪去当年屋瓦楼阁金碧辉煌的琉璃,只剩梵呗声声,琉璃灯微亮,涌着安洋的经文,亮着高墙里的微火,最终,只留下塞雁与宫鸦仍旧盘旋。

整首词虽然几乎全是白描写景,可是苍凉之感跃然纸上。最后一句最为突出:“山深日易斜”,日斜即为日落,山深日易斜,这是一个精彩的无理句段,我们知道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山是否深没有任何关系,但容若却说:在这里,因为山很深,所以,太阳很容易落山。悖谬处见真理,却无比沉重,字字铿锵有力,直落到心底里去,耐人深思,发人深省。

创作背景

词写路过十三陵时的感触,或当与《好事近·马首望青山》同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当时词人途径弹琴峡,听水声潺潺,响若弹琴,恍然有所感,故提笔写下这首词。

名家点评

  •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这是一首记游之作。全词以白描写景,苍凉萧瑟富贵荣华皆如浮云,唯剩一手不黄土,供后人凭吊,词中寓含兴亡之叹。”

猜你喜欢

夜合花

清代 • 纳兰性德

阶前双夜合,枝叶敷花荣。

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

影随筠箔乱,香杂水沉生。

对此能销忿,旋移迎小楹。

金陵望汉江

唐代 •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赤壁赋

宋代 •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沁园春·咏菜花

清代 • 陈维崧

极目离离,遍地濛濛,官桥野塘。正杏腮低亚,添他旖旎;柳丝浅拂,益尔轻飏。绣袜才挑,罗裙可择,小摘情亲也不妨。风流甚,映粉红墙低,一片鹅黄。

曾经舞榭歌场,却付与空园锁夕阳。纵非花非草,也来蝶闹;和烟和雨,惯引蜂忙。每到年时,此花娇处,观里夭桃已断肠。沉吟久,怕落红如海,流入春江。

沁园春·雁

明代 • 高启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

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