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有得越中故人赠杨梅者为赋赠

宋代吴文英

绿树越溪湾。过雨云殷。西陵人去暮潮还。铅泪结成红粟颗,封寄长安。

别味带生酸。愁忆眉山。小楼灯外楝花寒。衫袖醉痕花唾在,犹染微丹。

白话译文

杨梅树生长在越地的溪湾畔,梅雨季节后树上成熟的杨梅就像片片红云。杭妾死后已葬在西泠桥边,如今我也已经是年老力衰,但却仍旧羁旅在杭城中。难得越中故人将那似女子粉泪凝结成的一颗颗紫红色如粟粒团成的圆球形的杨梅,特地托人带到了临安送给我。

杨梅入口后别有风味,甜中略带着酸味,吃着吃着,不由想起眉山的苏轼也是老景凄惨。夜色昏昏时,在我住宿的小楼外面,楝树正盛开着淡紫色的花。在小楼中以杨梅就酒,醉眼朦胧中,仿佛看到杨梅汁沾染在衫袖上,不由得又回想起:过去杭妾在时,她醉后撒娇吐过来的花茸迹,也是留在这衫袖之上,遗迹隐然。

词句注释

  1.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单调四句,为七言绝句体。五代南唐后主李煜衍小令《浪淘沙》(《浪淘沙令》),北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浪淘沙慢》),均与原词《浪淘沙》不同。
  2. 越中故人赠杨梅:吴文英故乡为四明(今浙江宁波),其地盛产杨梅,这里的“越中故人”,即指其故乡中人。
  3. 过雨:一作“雨过”。
  4. 楝:一作“练”。

作品赏析

《浪淘沙·有得越中故人赠杨梅者为赋赠》是南宋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作品,作品以越中友人寄赠杨梅为创作契机,融合咏物、怀人与自伤三重意旨。

上片通过“绿树越溪湾”“铅泪结成红粟颗”等意象,勾勒杨梅生长环境与寄赠场景;下片“愁忆眉山”借苏轼被贬岭南的典故自喻身世漂泊,结尾“衫袖醉痕花唾在”由杨梅汁渍触发对亡妾的追忆。全词以物象勾连现实与记忆,体现吴文英绵丽深婉的词风特征。

猜你喜欢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龙山雪

明代 •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生查子·旅夜

清代 • 彭孙通

薄醉不成乡,转觉春寒重。枕席有谁同?夜夜和愁共。

梦好恰如真,事往翻如梦。起立悄无言,残月生西弄。

十六夜玩月

唐代 • 杜甫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会同馆

宋代 • 范成大

燕山客馆也。授馆之明日,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上沤浮。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吴文英
简介描述: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号“词中李商隐”,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词人

吴文英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绍定年间(1222年-1233年),吴文英游幕于苏州转运使署,为常平司门客,与施枢、吴潜、冯去非等交游。后置家于瓜泾萧寺。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往来于苏杭,先后游于尹焕、吴潜、史宅之、贾似道之幕,与四人皆有酬答,吴文英又与方万里、孙惟信、魏峻等交游。晚年吴文英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而死。

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著有《梦窗词集》,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他对词的贡献主要在艺术技巧方面,以讲究字面、烹炼词句、措意深雅、守律精严为基本特征。吴文英在丰富词体方面,也有一定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