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代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白话译文

戴着红巾的卫士在宫门报晓,尚衣官员向天子进上绣着翠云的皮袍。

层层叠叠的宫殿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异邦万国的使臣一齐向着皇帝跪见朝拜。

日色刚刚照临到殿堂,仪仗已排列成扇形屏障。

御炉中香烟袅袅,缭绕着天子的龙袍浮动飘忽。

早朝过后中书省的官员退到凤凰池上,用五色彩纸起草皇上的诏书。

词句注释

  1. 和:即和诗,是用来和答他人诗作的诗,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可和韵,可不和韵。舍人:即中书舍人,时贾至任此职。大明宫:宫殿名,在长安禁苑南。
  2. 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3. 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4. 九天:极言天之崇高广阔。古人认为天有九野、九重。此处借指帝宫。阊阖:天门,此处指皇宫正门。
  5. 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6. 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7. 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8. 凤池:指凤凰池。

作品赏析

这首诗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

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这里以“鸡人”送“晓筹”报晓,突出了宫中的“肃静”。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气象。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作者于大中见小,于小中见大,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傍”字写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香烟”照应贾至诗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贾至诗以沾沐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王维诗以帝王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作者通过仙掌挡日、香烟缭绕制造了一种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王”,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王维的和诗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春天,当时王维任太子中允,与诗人贾至、杜甫、岑参为同僚。时为中书舍人的贾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杜甫和王维、岑参都作了和诗,王维之和即为此诗。

名家评价

  •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帖子语颇不痴重(“万国”句)。此为铺写,景象雄浑,富丽造作,句律温厚深长,皆足为法。
  • 元·杨载《诗法家数》:荣遇之诗,要富贵尊严、典雅温厚。写意要闲雅美丽清细。如王维、贾至诸公《旱朝》之作,气格雄深,句意严整,如宫商迭奏,音韵铿锵。真麟游灵沼,凤鸣朝阳也。学者熟之,可以一洗寒陋。后来诸公应诏之作,多用此体,然多志骄气盈。处富贵而不失其正者,几希矣。此又不可不知。
  • 明·顾璘《批点唐音》:右丞此篇真与老杜颉颃,后惟岑参及之,它皆不及,盖气象阔大,音律雄浑,句法典重,用字清新,无所不备故也。或犹未全美,以用衣眼字太多耳。
  •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王维曰“尚衣方进翠云裘”、“万国衣冠拜冕旒”,二公重字,不害为人家。
  • 明·胡应麟《诗薮》:王、岑二作俱神妙,间未易优劣。昔人谓王服色太多,余以它句犹可,至“冕旒”、“衮龙”之犯,断不能为辞。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早朝》四诗,名手汇此一题,觉右丞檀场,嘉州称亚,独老杜为滞钝无色。
  •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庙廊声响,自然庄重。
  • 清·金圣叹《批选唐诗》:意象俱足、庄严稳祢,较胜诸作。
  •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全依贾舍人样,前解通写早朝,后解专写两省也。若其中间措手义有不同者,贾乃于起一句便安“银烛朝天紫陌长”之七字,是预从“早”字,先已用意;于是而三四写“朝”字,便无过只是闲笔。此却于第四句始安“万国衣冠拜冕旒”之七字,是直到“朝”字,方乃用意;于是一二写“早”字亦无过只是闲笔。此则为两先生各自匠心也。
  • 清·邢昉《唐风定》:雄浑天然。非初唐富丽之比。
  • 清·毛先舒《诗辩坻》:典重可讽,而冕服为病。结又失严。
  • 清·何焯《唐律偶评》:诸篇但叙入朝,此独从天子视朝之早发端,善变而有体。落句用裁诏收舍人,仍不离天子,是照应之密。
  •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此诗如日月五星,光华灿烂。后人嗤点流传,以为用衣太多,此井蛙之见也。
  • 清·屈复《唐诗成法》:“衣裳”字太多,前人已言之矣。“早朝”字未合写,亦一病。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早朝》倡和诗,右丞正大,嘉州明秀,有鲁、卫之目。贾作平平,杜作无朝之正位,不存可也。
  •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并未别出手眼。而高华典赡,无美不备。
  •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博大昌明(“日色”句)。
  •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⑴盛丽极矣,字面太杂。⑵才气驾驭,何尝觉杂?毕竟右丞第一。末句太犯,然名句相接便不觉。⑶次联君臣两面都写到,所谓有体要也。⑷精彩飞动,虽叠用衣佩字面,位置当在第二。
  •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应制诗庄重典雅,斯为绝唱。
  •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九天”、“冕旒”,气象阔大,而稍欠精切。

猜你喜欢

采桑子·彤霞久绝飞琼字

清代 • 纳兰性德

彤霞久绝飞琼宇,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宋代 • 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赠内

唐代 • 白居易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嘲鲁儒

唐代 • 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训俭示康

宋代 •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王维
简介描述:

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