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宋代吴文英

香袅红霏,影高银烛,曾纵夜游浓醉。正锦温琼腻。被燕踏、暖雪惊翻庭砌。马嘶人散后,秋风换、故园梦里。吴霜融晓,陡觉暗动偷春花意。

还似。海雾冷仙山,唤觉环儿半睡。浅薄朱唇,娇羞艳色,自伤时背。帘外寒挂澹月,向日秋千地。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

白话译文

从前曾夜饮醉酒,高举银烛台夜游花园,观赏那红艳艳的海棠花。只见海棠树在烛光中摇曳,满树红花香气袭人,令其心身俱醉矣。因为使用了锦障来保护海棠,海棠花开得更加茂盛。我也曾看到燕儿穿插酴釄的花枝之间,使白花瓣纷纷地碰撞下来,以致铺满了庭前台阶。侵肌的秋风激醒了梦中的我,发现自己原来仍是留在故居的园子里。秋霜随着晨曦来到园中,我才知道,刚才的一次游园赏花,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场恋花梦罢了。

眼前的海棠花还好像是那生不逢时的杨贵妃。我仿佛登上了海雾缭绕中虚无缥缈的仙岛上,唤醒了脸带微笑,光艳照人的处在半睡半醒中的杨贵妃。发觉她微启朱唇,似在诉说她的生不逢时。从室内透过帘子观看庭园中的夜景,只见淡月高挂空中,月色朦胧之中发现过去我的爱人曾荡玩过的秋千架如今仍旧竖在那里。面对着海棠树,缅怀起旧日繁花似锦的盛况,以及自己与爱人两情交好的欢愉日子,更增加了一重相思矣。

词句注释

  1. 丁香结:词牌名。双调,九十九字。前片九句,五仄韵;后片十句,五仄韵。
  2. 香袅红霏:喻海棠。《阅耕馀录》:“昌州海棠独香,其木合抱,每树或二十馀叶,号海棠香国,太守于郡前建香霏阁,每至花时,延客赋赏。”
  3. 锦温琼腻:喻海棠娇艳细腻。
  4. 暖雪:指酴釄。
  5. 吴霜:秋霜。吴,指吴地。
  6. 陡觉:突然觉察。觉,一本作“顿”。暗:一本作“晴”。
  7. 冷:一本作“似”。
  8. 环儿:杨贵妃小字玉环。半睡:唐明皇曾喻杨贵妃海棠春睡,此因花半开,故谓半睡。
  9. 唇:一本作“辱”。
  10. 帘外寒挂澹月:一本无“寒”字。澹,同“淡”。
  11. 日:一本作“立”。
  12. 相思旧子:海棠秋结子,故谓。相思子又名红豆。子:一本作“字”。

作品赏析

此词上片写海棠花正盛开时经秋凋零,又于秋日气候还暖时半敛欲开之势。开头“香袅”三句化用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诗意,以故实写海棠,非常精工。“影高”二句用苏轼咏海棠诗“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着一“曾”字,点出这是追忆夜赏海棠花,见其昔日芳华。“夜游”顺承“秉烛”而来。“浓醉”,并非只是醉酒,也是被花所醉。接下来六句承前,再记旧事。言海棠花开得正好,却被物事时节摧败,转眼间风流只在梦中赏。“锦温琼腻”暗用杨贵妃温泉洗凝脂事。“马嘶人散”,写游春士女因秋至花败而云散。“秋风换、故园梦里”,从容转入 秋日海棠。“吴霜”两句,言秋天气候回暖而花意再萌。“暗动偷春花意”,写得细腻神似。“顿觉”“暗动”,是不期然而然之辞。

下片转写怀人。“还似”六句,以人喻花。过拍三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名太真”诗句意境。“浅薄”三句,描摹花开羞涩之状。秋日海棠,自非春时“锦温琼腻”所能比照, 故云“自伤时背”,非正时也。“帘外”两句,写现实中的景色,以景寓情。见物如人,秋千是爱人用过的旧物,现在人虽离去,但见到昔日的旧物,词人总会立刻想起她来。向日秋千,如今芳影无存,不能不感到哀伤。梦窗忆妾词中多处提到秋千,如《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可见园中的秋千是实有其物。“怀春情”二句,以非春日而见海棠再花自引“春情不断”,以海棠结子喻相思豆,更增一重相思。

创作背景

《丁香结·秋日海棠》是一首咏物词。依郑文焯说,此词作于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为吴文英忆念去姬之作。

名家点评

  • 明代朱存理《铁网珊瑚》:“秋日”作“小春”。郑文焯力主之。其言曰:“江左寒孟,好花再发,谓之‘迎小春’。比年寓所西府海棠每值十月风日温丽,辄灿若锦,始知君特所咏‘秋风换、故园梦里’句,乃吴中眼前景也。毛本但知有秋海棠,遂有意改‘小春’为‘秋日’,不知吴词显用‘春日海棠’故实,绝非今之断肠花也。”
  • 清末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词中用“春海棠”故实者,以春陪衬秋,作开笔耳。“秋风换”句转到秋上,“故园梦里”则回顾“春”字。必如郑氏说,则好好一篇局势灵活之佳词,被渠考据成死局,且寒孟已十月,词尚说,又秋何也?
  • 清末陈洵《海绡说词》:咏物题却似记游,又似怀旧,俯仰陈迹,无限低徊。“自伤时背”,贤者退而穷处意。“秋风换故园梦里”,朝局变迁也,言外之意,善读者当自得之。

猜你喜欢

留侯论

宋代 •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清代 •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六州歌头·向来人道

宋代 • 刘辰翁

向来人道,真个胜周公。燕然眇,浯溪小,万世功,再建隆。十五年宇宙,宫中赝,堂中伴,翻虎鼠,搏鸇雀,覆蛇龙。鹤发庞眉,憔悴空山久,来上东封。便一朝符瑞,四十万人同。说甚东风,怕西风。

甚边尘起,渔阳惨,霓裳断,广寒宫。青楼杳,朱门悄,镜湖空,里湖通。大纛高牙去,人不见,港重重。斜阳外,芳草碧,落花红。抛尽黄金无计,方知道、前此和戎。但千年传说,夜半一声铜。何面江东。

唐河店妪传

宋代 • 王禹偁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录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敌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代 •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吴文英
简介描述: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号“词中李商隐”,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词人

吴文英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绍定年间(1222年-1233年),吴文英游幕于苏州转运使署,为常平司门客,与施枢、吴潜、冯去非等交游。后置家于瓜泾萧寺。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往来于苏杭,先后游于尹焕、吴潜、史宅之、贾似道之幕,与四人皆有酬答,吴文英又与方万里、孙惟信、魏峻等交游。晚年吴文英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而死。

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著有《梦窗词集》,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他对词的贡献主要在艺术技巧方面,以讲究字面、烹炼词句、措意深雅、守律精严为基本特征。吴文英在丰富词体方面,也有一定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