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宋代吴文英

香袅红霏,影高银烛,曾纵夜游浓醉。正锦温琼腻。被燕踏、暖雪惊翻庭砌。马嘶人散后,秋风换、故园梦里。吴霜融晓,陡觉暗动偷春花意。

还似。海雾冷仙山,唤觉环儿半睡。浅薄朱唇,娇羞艳色,自伤时背。帘外寒挂澹月,向日秋千地。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

白话译文

从前曾夜饮醉酒,高举银烛台夜游花园,观赏那红艳艳的海棠花。只见海棠树在烛光中摇曳,满树红花香气袭人,令其心身俱醉矣。因为使用了锦障来保护海棠,海棠花开得更加茂盛。我也曾看到燕儿穿插酴釄的花枝之间,使白花瓣纷纷地碰撞下来,以致铺满了庭前台阶。侵肌的秋风激醒了梦中的我,发现自己原来仍是留在故居的园子里。秋霜随着晨曦来到园中,我才知道,刚才的一次游园赏花,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场恋花梦罢了。

眼前的海棠花还好像是那生不逢时的杨贵妃。我仿佛登上了海雾缭绕中虚无缥缈的仙岛上,唤醒了脸带微笑,光艳照人的处在半睡半醒中的杨贵妃。发觉她微启朱唇,似在诉说她的生不逢时。从室内透过帘子观看庭园中的夜景,只见淡月高挂空中,月色朦胧之中发现过去我的爱人曾荡玩过的秋千架如今仍旧竖在那里。面对着海棠树,缅怀起旧日繁花似锦的盛况,以及自己与爱人两情交好的欢愉日子,更增加了一重相思矣。

词句注释

  1. 丁香结:词牌名。双调,九十九字。前片九句,五仄韵;后片十句,五仄韵。
  2. 香袅红霏:喻海棠。《阅耕馀录》:“昌州海棠独香,其木合抱,每树或二十馀叶,号海棠香国,太守于郡前建香霏阁,每至花时,延客赋赏。”
  3. 锦温琼腻:喻海棠娇艳细腻。
  4. 暖雪:指酴釄。
  5. 吴霜:秋霜。吴,指吴地。
  6. 陡觉:突然觉察。觉,一本作“顿”。暗:一本作“晴”。
  7. 冷:一本作“似”。
  8. 环儿:杨贵妃小字玉环。半睡:唐明皇曾喻杨贵妃海棠春睡,此因花半开,故谓半睡。
  9. 唇:一本作“辱”。
  10. 帘外寒挂澹月:一本无“寒”字。澹,同“淡”。
  11. 日:一本作“立”。
  12. 相思旧子:海棠秋结子,故谓。相思子又名红豆。子:一本作“字”。

作品赏析

此词上片写海棠花正盛开时经秋凋零,又于秋日气候还暖时半敛欲开之势。开头“香袅”三句化用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诗意,以故实写海棠,非常精工。“影高”二句用苏轼咏海棠诗“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着一“曾”字,点出这是追忆夜赏海棠花,见其昔日芳华。“夜游”顺承“秉烛”而来。“浓醉”,并非只是醉酒,也是被花所醉。接下来六句承前,再记旧事。言海棠花开得正好,却被物事时节摧败,转眼间风流只在梦中赏。“锦温琼腻”暗用杨贵妃温泉洗凝脂事。“马嘶人散”,写游春士女因秋至花败而云散。“秋风换、故园梦里”,从容转入 秋日海棠。“吴霜”两句,言秋天气候回暖而花意再萌。“暗动偷春花意”,写得细腻神似。“顿觉”“暗动”,是不期然而然之辞。

下片转写怀人。“还似”六句,以人喻花。过拍三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名太真”诗句意境。“浅薄”三句,描摹花开羞涩之状。秋日海棠,自非春时“锦温琼腻”所能比照, 故云“自伤时背”,非正时也。“帘外”两句,写现实中的景色,以景寓情。见物如人,秋千是爱人用过的旧物,现在人虽离去,但见到昔日的旧物,词人总会立刻想起她来。向日秋千,如今芳影无存,不能不感到哀伤。梦窗忆妾词中多处提到秋千,如《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可见园中的秋千是实有其物。“怀春情”二句,以非春日而见海棠再花自引“春情不断”,以海棠结子喻相思豆,更增一重相思。

创作背景

《丁香结·秋日海棠》是一首咏物词。依郑文焯说,此词作于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为吴文英忆念去姬之作。

名家点评

  • 明代朱存理《铁网珊瑚》:“秋日”作“小春”。郑文焯力主之。其言曰:“江左寒孟,好花再发,谓之‘迎小春’。比年寓所西府海棠每值十月风日温丽,辄灿若锦,始知君特所咏‘秋风换、故园梦里’句,乃吴中眼前景也。毛本但知有秋海棠,遂有意改‘小春’为‘秋日’,不知吴词显用‘春日海棠’故实,绝非今之断肠花也。”
  • 清末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词中用“春海棠”故实者,以春陪衬秋,作开笔耳。“秋风换”句转到秋上,“故园梦里”则回顾“春”字。必如郑氏说,则好好一篇局势灵活之佳词,被渠考据成死局,且寒孟已十月,词尚说,又秋何也?
  • 清末陈洵《海绡说词》:咏物题却似记游,又似怀旧,俯仰陈迹,无限低徊。“自伤时背”,贤者退而穷处意。“秋风换故园梦里”,朝局变迁也,言外之意,善读者当自得之。

猜你喜欢

文帝议佐百姓诏

两汉 • 刘恒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更漏子·蕣华浓

宋代 • 晏殊

蕣华浓,山翠浅。一寸秋波如剪。红日永,绮筵开。暗随仙驭来。

遏云声,回雪袖。占断晓莺春柳。才送目,又颦眉。此情谁得知。

闲情赋

魏晋 • 陶渊明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颻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恫恫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伺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带河。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满江红·翠幕深庭

宋代 • 吴文英

翠幕深庭,露红晚、闲花自发。春不断、亭台成趣,翠阴蒙密。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有花香、竹色赋闲情,供吟笔。

闲问字,评风月。时载酒7,调冰雪。似初秋入夜,浅凉欺葛。人境不教车马近,醉乡莫放笙歌歇。倩双成、一曲紫云回,红莲折。

绿章封事

唐代 • 李贺

为吴道士夜醮作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吴文英
简介描述: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号“词中李商隐”,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词人

吴文英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绍定年间(1222年-1233年),吴文英游幕于苏州转运使署,为常平司门客,与施枢、吴潜、冯去非等交游。后置家于瓜泾萧寺。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往来于苏杭,先后游于尹焕、吴潜、史宅之、贾似道之幕,与四人皆有酬答,吴文英又与方万里、孙惟信、魏峻等交游。晚年吴文英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而死。

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著有《梦窗词集》,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他对词的贡献主要在艺术技巧方面,以讲究字面、烹炼词句、措意深雅、守律精严为基本特征。吴文英在丰富词体方面,也有一定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