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州子城晚望少室

金朝元好问

河外青山展卧屏,并州孤客倚高城。

十年旧隐抛何处,一片伤心画不成。

谷口暮云知郑重,林梢残照故分明。

洛阳见说兵犹满,半夜悲歌意未平。

白话译文

黄河外屹立着巍巍青山,就像是展开了如画的卧屏,来自并州的孤独客子,凄惶地倚在怀州的高城。

那十年隐居的旧地,如今被抛弃在什么地方,这一片伤悲的心境,便是那高手也描画不成。

山谷口暮云渐生,上下翻卷,像是懂缠绵情意,恳切殷勤,林梢上夕阳返照,馀辉缕缕,却显得分外光亮,分外鲜明。

如今的洛阳城里,听说战斗仍未平息,半夜里我放声悲歌,终究是心潮难平。

词句注释

  1. 怀州:在今河南沁阳,北倚太行,南临黄河,是洛阳北面的军事重镇。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就是内城。少室山:嵩山的东峰,在河南登封北。
  2. 河外:黄河南岸。古人称黄河以北地区为河内(大约相当于今河南一带),少室山在黄河南岸,因此说是“河外青山”。卧屏:放置在床头的屏风。
  3. 并州孤客:指诗人自己。元好问祖籍山西忻州,古属并州。
  4. 十年旧隐:住了十年之久的隐居旧地。这里是指当时已经失陷的登封。元好问自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至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在河南登封闲居,前后达九年之久。十年,是举其整数而言。
  5. 画不成:难以描画。
  6. 郑重:形容情意殷勤,缠绵恳切。
  7. 残照:夕阳的余晖。
  8. 见说:听说。兵犹满:仍然塞满了兵戈。意思是战乱仍未平息。
  9. 悲歌:悲壮的歌声。

作品赏析

首联写景 ,少室山横卧在黄河之南,与怀州隔河相望。如同一扇巨大的屏风。挡住了诗人的视线,望不见故乡的青山。孤独的诗人徘徊在高城之上,倚着颓败的城墙,极目眺望,却无心欣赏眼前开阔辽远的景色。

颔联抒情。在漫长的岁月中,诗人经历着战争和流亡的痛苦。物是人非,多少年的伤心往事难再提起,壅塞在诗人心头的巨大的隐痛无法形容。诗人用词高妙,极富表现力,“抛何处”“画不成”,语意看似朦胧,却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反而更加准确地表现诗人时光虚掷生命浪费的感慨,传达出了诗人心中无法言说的困惑和迷茫。

过于沉重的情感,充塞着诗人的视听,使诗人无法呼吸。于是,他在颈联中又一次将视线投向了眼前的景物:山谷口的暮云缓缓而生,显得舒缓平稳。而挂在林梢的夕阳余晖,也格外地明亮澄澈。自然的有情,似乎稍稍缓解了诗人心头的郁闷,然而却更加映衬出社会的动荡,世事的无常。

尾联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心忡忡。虽然战斗暂时告捷,但元蒙军仍如燎原之火,到处蔓延,城内也仍危机四伏。战争间歇,士兵的歌声在夜深人静之时显得更加慷慨激昂、苍凉悲壮。

在艺术上,全诗善于融情于景。五、六两句写来景中有情,更是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三月,金国的中京洛阳(今河南洛阳)被蒙古军攻破,留守撒合辇兵败自杀。蒙古军退后,中京人推举强伸领兵二千五百拒守,击退了蒙古军以后的多次进攻,守住了中京。该诗大约就作于这个时候。

名家点评

  •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对此茫茫,百端交集,亡国感慨,意言外别有含蓄。”

猜你喜欢

教子

南北朝 • 颜之推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时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西江月·红蓼花繁映月

明代 • 吴承恩

红蓼花繁映月,黄芦叶乱摇风。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入网大鱼作队,吞钩小鳜成丛。得来烹煮味偏浓,笑傲江湖打哄。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一枝花·咏喜雨

元代 • 张养浩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