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平常在家不用出门,就能看到满眼的云和山。
太阳西沉的天际,飞鸟俯下;秋日原野之外,诗人安闲。
能够遥远地知晓远方林边的景色,却看不到台檐之下的物什。
嘉善的客人多喜欢趁着月光赏景,告诉你照应门户的童子不要关门。
此诗写观景台,但首联却不具体地去敷陈观景台用了什么砖什么瓦,而是写登台望处,云山缥缈。若是去雕画台阁,或许能迎合庸俗富人的心思;而对诗人而言,登台远望能得闲雅之趣,方见得台阁起得妙。
颔联描写远望之景。先写开阔的落日、秋原景色,而后聚焦到自由飞翔的鸟儿、安闲自得的诗人身上,写出一种意趣之妙。句法而言,此联本是“日边鸟下”“原外人闲”,但诗人巧妙地改变了语词的组合方式,使得诗句读来新鲜有趣。
颈联写出一种有趣味,有哲思的远望体验:登台远望之人,多沉醉于远处美景,而往往不在意脚下台檐。此句“远林”一词,承接前面所写远望之景,而“此檐”之笔,将笔锋过渡到近在身边的台上之人。
尾联是平常亲切的朋友之间的交谈,王维登台远望,心旷神怡,对朋友说:“晚上给我留着门。”此诗重点写夕阳暮色之景,而结尾提到客人想“乘月”,颇见客人意犹未尽之态。“应门莫上关”一句,客人跟主人提要求,直接随意,丝毫不客气,这大概是王维与裴迪间对话的一种平常姿态,正是这种平常的朋友话语,在不经意间向后人透露出两人感情的亲密无间。
此诗句法、篇法都非常精妙,而诗歌的神味,更在字句之外。
此诗为裴迪家观景台而作。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王维营建辋川别业。建成之后,王维经常与好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隐居期间,王维写下了《登裴秀才迪小台》一诗。

刘子行其野,有叟牵跛牛于蹊。偶问焉:“何形之瑰欤?何足之病欤?今觳觫然将安之欤?”叟揽縻而对云:“瑰其形,饭之至也;病其足,役之过也。请为君毕词焉。我僦车以自给,常驱是牛,引千钧,北登太行,南并商岭,掣以回之,叱以耸之。虽涉淖跻高,毂如蓬而辀不偾。及今废矣,顾其足虽伤而肤尚腯,以畜豢之则无用,以庖视之则有赢。伊禁焉莫敢尸也。甫闻邦君飨士,卜刚日矣。是往也,将要售于宰夫。”予尸之曰:“以叟言之则利,以牛言之则悲。若之何?予方窭,且无长物,愿解裘以赎,将置诸丰草之乡,可乎?”叟冁然咍曰:“我之沽是,屈指计其直,可以持醪而啮肥,饴子而衣妻,若是之逸也,奚事裘为?且昔之厚其生,非爱之也,利其力;今之致其死,非恶之也,利其财。子乌乎落吾事?”
刘子度是叟不可用辞屈,乃以杖叩牛角而叹曰:“所求尽矣,所利移矣。是以员能霸吴属镂赐,斯既帝秦五刑具。长平威震杜邮死,陔下敌擒锺室诛。皆用身残,功成祸归,可不悲哉!可不悲哉!呜呼!执不匮之用而应夫无方,使时宜之,莫吾害也。苟拘于形器,用极则忧,明矣。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
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
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
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
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粉上依稀有泪痕,郡庭花落欲黄昏,远情深恨与谁论?
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日斜人散暗销魂。